订单里的希望
八月的西江镇,晨光熹微。林小华站在镇政府大院的梧桐树下,抬手看了看腕表——八点十五分。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还残留着昨夜雨后的泥土芬芳。今天是个大日子,他整理了一下浅蓝色衬衫的领口,又摸了摸公文包里那份已经翻看过无数次的协议文本。
“林书记,礼堂那边都准备好了。”党政办干部小李匆匆跑来,把会议程序文件送给了他。
林小华点点头,目光越过镇政府的大门,望向远处连绵的青山。那山脚下,是一万两千亩桑园和一万五千亩土豆田,是全镇三万三千多乡亲们的命根子。一个月前他刚调任西江镇党委书记时,就被那满山遍野的绿色震撼,但很快,丰收后的滞销问题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
“走吧,别让客商们等急了。”林小华迈开步子,皮鞋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想起上周在仓库看到的场景——堆积如山的蚕茧散发着淡淡的腥味,老农蹲在角落抽着旱烟,眼神空洞。那一刻,他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镇礼堂前已经停了几辆黑色轿车,车身上还挂着晨露。林小华一眼就认出了县政协主席陈洪正的座驾,还有那辆挂着市里牌照的商务车——秦龙丝绸有限公司的车。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推开礼堂的大门,热闹的交谈声扑面而来。主席台上,鲜红的横幅已经挂好:“西江镇订单农业签约仪式”。台下前几排坐着西装革履的企业代表,后面是各村村干部,有的穿着熨烫平整的衬衫,有的还保持着下地时的打扮——沾着泥点的胶鞋和洗得发白的工装。
“林书记来了!”有人喊了一声,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无数道目光齐刷刷投向他,有期待,有怀疑,更多的是小心翼翼的希冀。
林小华快步走向主席台,与已经到场的陈洪正握手。这位六十出头的老领导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小华啊,今天可就看你的了。”
九点整,签约仪式正式开始。林小华站在发言台前,环视会场。阳光透过礼堂高处的窗户斜射进来,在水泥地面上投下一道道光斑。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在麦克风的放大下回荡在整个礼堂: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朋友、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西江镇产业发展的重要时刻……”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手指轻轻点击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将一组数据投映在幕布上:亩桑园,张蚕种,年产72吨鲜茧;亩土豆,年产4500吨;还有魔芋、茶叶等共计5000亩。数字是冰冷的,但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是农民们弯腰劳作的汗水,是滞销时无助的叹息。
“由于缺乏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我们的优质农产品常常卖不上好价钱。”林小华的声音微微发颤,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那些黝黑的面孔,“但今天,这个局面将从此被改变!”
掌声如雷。坐在第一排的秦龙丝绸董事长赵传奇微微颔首,这位五十多岁的企业家两鬓斑白,但眼神锐利如鹰。他身旁的东宝食品加工总经理刘芳正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烫卷的短发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
签约环节开始,林小华与四家企业代表轮流在协议上签字。钢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每签完一份,台下就爆发出一阵掌声。当最后一份协议签署完毕时,赵传奇主动走向发言台。
“作为企业代表,我想说几句心里话。”赵传奇的声音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他没用讲稿,双手撑在讲台两侧,“我们秦龙丝绸建厂二十年,最头疼的就是原料不足。工人们三班倒的设备,常常只能开一班。”他转身指向林小华,“是林书记三顾茅庐,带着桑叶样品和茧子质量报告来找我们,这份诚意打动了我们。”
坐在后排的小店村村支书韩志云悄悄抹了抹眼角。这位六十多岁的老支书手上布满老茧,此刻正紧紧攥着膝盖上的鸭舌帽。他想起去年冬天,自己带着两卡车茧子跑遍周边县市,最后不得不半价处理的经历。
县政协主席陈洪正致辞时,林小华注意到副县长王兆林正在认真拍照。这位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才三十出头,是县里最年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二十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