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昔日饭店
正月初六的中午,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西江镇的石板路上,给寒冷的冬日添了几分暖意。陈雪儿挽着林小华的手臂,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每一步都踩在回忆里。
“咱们以前的店现在变了一个样。”陈雪儿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前方一栋装修一新的四层小楼。楼前的招牌已经换成了“晓梅饭庄”四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林小华顺着她的目光望去:“表嫂经营得不错啊,比咱们那时候气派多了。”
陈雪儿没有立即回应,只是凝视着那扇她曾经每天推开无数次的大门。一年半前,当林小华从西江镇党委书记调任县城副县长时,她毫不犹豫地将经营了五年的雪儿饭店转让给了表嫂刘晓梅。如今再次站在这里,心中百感交集。
“走吧,进去看看。”林小华轻轻捏了捏她的手,察觉到妻子的情绪波动。
推开玻璃门的瞬间,扑面而来的是饭菜的香气和热闹的人声。大厅里摆了十几桌酒席,宾客们推杯换盏,笑语喧哗。正中央的舞台上,一对新人正在司仪的主持下进行仪式。
“哎呀,雪儿!小华!”一个惊喜的声音从右侧传来。只见刘晓梅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清蒸鲈鱼从后厨快步走来,脸上洋溢着喜悦,“你们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
陈雪儿赶紧迎上去:“表嫂,我们就是临时起意回来看看,没想到赶上这么热闹的场面。”
刘晓梅将菜交给一旁的服务员,擦了擦手:“今天是张叔家儿子张明明结婚,包了整个大厅。”她上下打量着陈雪儿,“你气色真好,县城的水土养人啊!”
林小华笑着插话:“表嫂,你这店可比我们那时候红火多了。”
“哪里哪里,都是托你们的福。”刘晓梅谦虚地摆摆手,眼角却掩不住自豪,“你们先找地方坐,我先忙一会儿。”
就在这时,陈雪儿注意到靠近舞台的一桌,张叔和张婶正满面红光地招待客人。她拉了拉林小华的袖子:“看,是张叔张婶。”
两人走过去打招呼。张叔一抬头,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哎哟,这不是雪儿和小华吗!”他激动地站起身,差点碰倒了面前的酒杯。
张婶也赶紧站起来,一把抓住陈雪儿的手:“雪儿啊,可想死婶子了!自从你们搬去县城,咱们这条街都冷清了不少。”
陈雪儿眼眶微热:“张婶,我们也想您。今天明明大喜,恭喜啊!”
“谢谢谢谢!”张叔笑得合不拢嘴,指着舞台上西装笔挺的年轻人,“那就是我儿子明明,旁边是他媳妇谢小娥。明明现在在镇上的中学当老师,小娥在卫生院工作。”
林小华顺着望去,欣慰地点点头:“明明都这么大了,我记得我们搬走时他刚上大学。”
正说着,仪式结束的新人开始逐桌敬酒。张明明看到林小华,眼睛一亮,快步走过来:“林书记!不,现在该叫林县长了!”他恭敬地双手举杯,“没想到您能来,真是太荣幸了。”
林小华笑着接过酒杯:“明明,恭喜啊。在家里就不要叫职务了,叫我小华哥就行。”
谢小娥也跟过来,腼腆地向陈雪儿问好:“雪儿姐,听明明经常提起您,说您做的红烧肉是西江镇一绝。”
陈雪儿被逗笑了:“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饭庄的厨师手艺肯定比我强。”
张叔热情地拉着他们入座:“来来来,正好这桌还有位置。小华,你现在是领导,得坐主位。”
林小华连连摆手:“今天新郎新娘最大,我们就是来沾沾喜气的。”他环顾四周,看到大厅角落设了个礼房,“我先去上个礼。”
陈雪儿想跟着去,却被张婶按在座位上:“让小华去吧,我都好久没和你说说话了。”她凑近陈雪儿耳边,“听说你在县城又开了家饭店?生意咋样?”
“还行吧,”陈雪儿抿了口茶,“比镇上忙些,但请的人手也多,我现在反倒清闲了。”
张婶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清闲好,趁年轻多陪陪小华。你们结婚这么多年,也该再要个孩子了。”
陈雪儿脸一红,正不知如何回答,林小华已经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一个红包:“张婶,您又跟雪儿说什么悄悄话呢?”
“女人家的事,你少打听。”张婶笑着拍了他一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宴席渐渐进入尾声。陈雪儿看着杯盘狼藉的桌面,突然站起身:“我去后厨看看表嫂需不需要帮忙。”
林小华了解地点点头:“去吧,我陪张叔再聊会儿。”
穿过嘈杂的大厅,推开那扇熟悉的厨房门,那些大炒锅、调料架,布局几乎没变,只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八十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