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潭畔的抗旱日
星期一早晨,西城县委的院子里空荡荡的。本该是召开工作例会的日子,但县委书记鲁为民一早发出通知:所有县级领导立即下村察看抗旱减灾工作。三个月没有有效降雨,全县十五个镇全都出现了旱情,水稻面临着减产风险。
林小华站在西江镇政府门口时,刚过九点。这位常务副县长因为近期经常下村,太阳已经把他的皮肤晒得黝黑发亮。他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抬头望了望万里无云的天空,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林县长!”一个洪亮的声音从县委大院大门内传来。西江镇党委书记刘仁华快步迎了出来,“林县长,您真早啊,我来县城办点事,一会儿就回镇上看看抗旱情况。”
“我们分头行动吧。”林小华点点头,“听说小店村的情况比较严重?要不我去看看?”
刘仁华叹了口气:“可不是嘛,全村3400亩稻田,现在普遍出现中度旱灾。村支书刘万顺带着村民日夜抽水灌溉,但水源有限啊。”
两人坐上林小华的专车,就立即前往西江镇。车窗外,本应是绿油油的稻田此刻泛着不健康的黄绿色,田里的裂缝像一张张干渴的嘴,无声地诉说着旱情的严峻。
一个半小时分开后,林小华继续前往小店村,车子在一座石桥前停下,桥那头,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汉子正带着几个村民等着。那人一见车停下,立刻小跑过来,黝黑的脸上堆满笑容:“林县长,你们可算来了!”
“老刘,情况怎么样?”林小华握住刘万顺粗糙的大手,能感觉到那手掌上厚厚的老茧。
刘万顺的笑容收敛了些:“不乐观啊。村里已经组织了10台抽水机往稻田浇水,但水源太少,杯水车薪。”他指着远处,“我带您去看看龙王潭,那里的水源目前还比较充足。”
一行人沿着田埂向村西头走去。烈日当空,脚下的土地热得发烫。林小华注意到田里的稻穗大多干瘪,有些甚至已经枯黄。他的心沉了下去——这要是再不下雨,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眼前出现了一片不大的水潭,约莫一百平方米左右。潭边已经架着三台抽水机,“突突”地工作着,水管延伸到远处的稻田里。
“这就是龙王潭?”林小华走近水潭,蹲下身摸了摸水温,凉丝丝的。
“对,传说这潭底连着龙宫呢。”刘万顺半开玩笑地说,随即又正色道,“不过这潭确实神奇,无论怎么干旱,水位始终不会减少太多。您看,现在虽然干旱了三个月,潭水还是这么深。”
林小华站起身,望着三台抽水机不断抽取潭水,担忧地说:“三台抽水机同时工作,这潭水能撑多久?”
“您放心,”刘万顺自信地拍拍胸脯,“这龙王潭深着呢,特别是中间,据说从来没人探到底过。”
正说着,远处传来嘈杂声。几个村民正吃力地抬着一台抽水机向这边走来。突然,走在最前面的一个年轻村民脚下一滑,“哎哟”一声崴了脚,抽水机顿时倾斜,眼看就要砸下来。
林小华一个箭步冲过去,用肩膀顶住了即将倾倒的抽水机。“小心!”他喊道,手臂上的青筋暴起。刘万顺和刘仁华也赶紧上前帮忙。
“林县长,您别……”刘万顺想接过林小华的位置,却被拒绝了。
“别废话,赶紧抬!”林小华咬牙道,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四个人合力,终于将抽水机稳稳地放在了潭边。
那个崴脚的村民坐在地上,满脸愧疚:“对不起,林县长,我……”
“没事吧?脚能活动吗?”林小华蹲下身检查他的脚踝。
“没、没事,就是扭了一下。”年轻人受宠若惊,结结巴巴地回答。
林小华拍拍他的肩膀:“去边上休息会儿。来,我们几个把抽水机安装好。”
很快,第四台抽水机也“突突”地工作起来。四根水管像四条贪婪的蛇,不断吮吸着潭水。岸上的水渠很快满了,水流欢快地奔向干渴的稻田。
林小华卷起裤腿,和刘万顺一起沿着水渠检查水流情况。他看到水流入田后,那些干裂的泥土发出“滋滋”的声响,仿佛久旱逢甘霖的欢呼。
“老刘,村里还有多少稻田没浇上水?”林小华问道,一边用手扒开一处堵塞的水渠。
刘万顺擦了把汗:“至少还有一半。我们人手不够,抽水机也不够……”
“县里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零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