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暖心政策
正月十一,年味正浓。西城县的大街小巷还挂着红灯笼,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在晨光中格外鲜艳。林小华站在县政府大门口,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凝结又消散。他搓了搓手,看了眼腕表——八点五十分。
“林县长,早啊!”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小华转身,看见农业局局长蒋大军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叠文件,脸上挂着标志性的爽朗笑容。
“蒋局长,新年好。”林小华微笑着伸出手,“春节过得怎么样?”
“嗨,就那样,天天被亲戚灌酒。”蒋大军哈哈一笑,随即正色道,“您要的产业发展奖补方案草案我带来了,昨晚熬到两点才改完。”
林小华接过文件,纸张上还带着油墨的清香。他翻开第一页,眉头微蹙,目光在字里行间快速移动。阳光透过光秃的树枝斑驳地洒在纸面上,他不得不稍微调整角度才能看清。
“总体思路不错,”林小华边看边说,手指在某一处敲了敲,“但这个奖补标准太笼统了。‘达到一定规模给予相应奖励——这‘一定是多少?‘相应又是多少?必须细化,让老百姓看得明白,算得清楚。”
蒋大军凑过来看,额头上几道皱纹更深了:“您说得对。我这就记下来,回去再细化。”
“老张来了。”林小华抬头,看见那辆熟悉的黑色轿车缓缓驶来。司机老张是蒋大军的老同学,两人关系很好,这也是林小华特意安排他今天陪同的原因之一。
上车后,林小华继续研究那份方案。车子驶出县城,窗外的景色由楼房逐渐变为田野。冬日的麦田像一块块黄绿色的补丁,偶尔能看到几个农民在田间忙碌。
“先去哪儿?”林小华问。
“西岭镇太行村,那里的肉牛养殖很有特色。”蒋大军回答,“杨远洪那户养了120头西门塔尔牛,还搞了种养结合,是个典型。”
十分钟后,车子驶入西岭镇。镇上的年味更浓,几个小孩在路边放鞭炮,看到轿车经过都好奇地张望。从镇上到太行村只有八分钟车程,道路却颠簸不平,林小华不得不抓紧扶手。
“这条路得修。”他自言自语道。
杨远洪家的牛圈建在一片开阔地上,远远就能闻到特有的气味。杨远洪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汉子,皮肤黝黑,手掌粗糙,见到县里领导来了,显得有些拘谨,不停地搓着手。
“林县长、蒋局长,新年好新年好!”他声音洪亮却带着几分紧张,“屋里坐,屋里坐。”
林小华摆摆手:“先看看你的牛。”
牛圈里,一百多头西门塔尔牛毛色光亮,体型健硕。林小华仔细观察牛群的状况,不时点头。他注意到有些圈舍已经老旧,铁栏杆锈迹斑斑。
“养得不错。”林小华赞许道,“听说你还种了地?”
杨远洪眼睛一亮:“对对,我流转了100亩地,搞烤烟和玉米轮作。牛粪当肥料,玉米当饲料,循环利用。”
“聪明!”林小华拍了拍杨远洪的肩膀,“这样既环保又节约成本。”
杨远洪的笑容突然黯淡下来:“就是这圈舍该改造了,算下来得70多万……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
林小华转向蒋大军:“圈舍改建可以纳入奖补范畴。还有,他流转了100亩撂荒地,这也该奖补。再加上肉牛养殖规模达标,三重奖补,应该能解决大部分资金问题。”
蒋大军迅速在小本子上记录着:“明白,我回去就调整方案。”
杨远洪激动得语无伦次:“这……这……太感谢领导了!”
离开太行村时已近中午。林小华婉拒了镇上的饭局安排,只让老张在路边小店买了几个包子充饥。车子继续向西江镇最远的小店村驶去。
“林县长,您这样太辛苦了。”蒋大军递过一个热腾腾的包子,“大过年的,连顿正经饭都不吃。”
林小华咬了口包子,肉汁立刻溢出来:“老百姓的事等不得。春节前后正是谋划一年生产的时候,我们早点调研,政策就能早点落地。”
车子驶入小店村时,林小华突然让老张停车。他摇下车窗,望向路边一户人家。蒋大军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一位白发老奶奶正和一个中年男子争执。
“那是我奶奶家。”林小华轻声说,随即推门下车。
“奶奶!”林小华快步走过去。老奶奶林明秀转过身,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小华?”她颤巍巍地伸出手,“你怎么来了?”
“我来村里调研。”林小华握住奶奶手,转向中年男子,“新军叔,怎么回事?”
陈新军有些尴尬地搓着手:“没啥,就是妈想再买几十只小羊,我觉得价钱太贵……”
“贵什么贵!”林明秀打断儿子的话,“去年养的四十只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四十六)[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