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的果园新篇
农历二月二十四,春分。
西城县的清晨还带着几分寒意,林小华站在西岭镇清河村的脆李园里,他弯腰捡起一颗掉落的青脆李,在掌心掂了掂,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这颗果子不过鸡蛋大小,表皮泛着不健康的青黄色,还带着几处褐色的斑点。
“林县长,您看,这果子个头小不说,还容易掉。”村支书成金松搓着粗糙的双手走过来,“咱们村种脆李少说也有三十年了,可这老品种越来越不争气。去年一场暴雨,果子掉了一半,剩下的也卖不上价。”
八点的阳光穿过云层,照在林小华手中的笔记本上,他快速记录着看到的情况。远处,几个老农正在给果树施肥,他们佝偻着背,动作迟缓却认真,像在照料自己的孩子。
“县里正在引进蜂糖李,你们村考虑过换品种吗?”林小华合上笔记本,目光炯炯地看着成金松。
成金松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蜂糖李?就是那种甜得像蜜一样的新品种?我在县里培训时尝过,个头大,核小,甜度高!”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我们早听说了,可不知道去哪弄苗子啊!”
林小华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翻找通讯录:“县农业局蒋局长在负责这个事,每棵苗还有五毛二的补贴。”他将电话号码报给成金松,“你直接联系他,就说是我让找的。交了苗木款,一周内就能到货。”
成金松颤抖着手记下号码,突然抓住林小华的手,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掌温暖而有力:“林县长,您这可是救了咱们村的命啊!我这就去召集村民开会!”
林小华微微一笑:“放心,我考察过邻县的种植情况。蜂糖李抗病性强,盛果期能维持八到十年,亩产能在四千斤以上。”
成金松的眼睛越睁越大,最后重重地拍了拍大腿:“好!太好了!我这就去广播通知!”他像年轻人一样快步跑向村委会,完全看不出已经六十多岁的年纪。
离开清河村时,林小华从后视镜看到成金松已经掏出手机在打电话,那佝偻的背似乎挺直了不少。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窗外的景色从李园变成了猕猴桃架。铁佛镇三合村的3000亩猕猴桃产业园就在眼前,整齐的水泥桩上爬满了藤蔓,远远望去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刚下车,一个扎着马尾、穿着运动鞋的年轻女子就急匆匆地迎上来。铁佛镇党委书记龙小艳脸上写满了焦虑:“林县长,您可算来了!再这样下去,今年的果子就全完了!”
林小华跟着她快步走向果园,皮鞋上很快沾满了泥土。走近看,成排的猕猴桃架上枝叶茂密,却显得杂乱无章,新梢和老枝纠缠在一起,阳光很难透进去。几个村民正站在梯子上,拿着剪刀犹豫不决,不知该从哪里下手。
“问题出在哪?”林小华伸手摸了摸一片发黄的叶子,叶片上还有细小的虫孔。
“修枝、疏果、病虫害防治,样样都不行。”龙小艳急得直跺脚,运动鞋上沾满了泥点,“县农业局的技术员林夕答应来好几次了,可到现在连个人影都没见着。您看这叶子,”她掰开一丛枝叶,“再不管就全黄了!今年的收成就泡汤了!”
林小华掏出手机,直接拨通了蒋大军的电话:“蒋局长,三合村的情况很紧急,需要两名技术员,最好今天就能到……对,至少要驻村一周,把修枝疏果的技术全部教会村民……好,我等你消息。”
挂断电话,林小华转向满脸期待的龙小艳:“技术员下午就到,会在这里住一周。”他顿了顿,指着远处一个正在指导年轻人的老者,“那是谁?”
“老赵头,村里种猕猴桃年头最长的,有二十多年经验了。”龙小艳回答,声音里带着敬意,“村里人都听他的。”
“为什么不发挥这些‘土专家的作用?”林小华眼睛一亮,快步向老赵头走去,“县里的技术员负责的点多面广,不可能随时待在这里。你们应该把老赵头这样的人组织起来,给他们培训,让他们当‘乡土专家。”
龙小艳恍然大悟,小跑着跟上林小华的步伐:“您说得对!我这就去安排,让老农带新农!”
老赵头看见来人,赶紧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憨厚地笑了笑。林小华握住那双粗糙得像树皮一样的手:“赵师傅,您这园子打理得不错啊。”
“哎,马马虎虎。”老赵头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就是这几年新品种多了,有些新技术咱也拿不准。”
正说着,一个年轻人急匆匆跑来:“赵叔,东头那片藤又发病了,您快去看看吧!”
林小华跟着老赵头来到东边的园子,只见一片藤蔓的叶子卷曲发黄,背面还有白色粉状物。“白粉病,”林小华蹲下身仔细查看,“得赶紧打药,不然会传染整片园子。”
“我们打了药,可效果不好。”年轻人焦急地说。
林小华从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快速写下一个配方:“试试这个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五十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