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花与星光下的团圆
四月底的西城县,暮色来得比冬日要晚一些。林小华坐在西江饭店靠窗的位置,面前摆着一碗冒着两盘精致的小菜——小炒黄牛肉和酸辣魔芋豆腐,以及一碗墨鱼汤,他揪着一碗米饭吃了起来。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窗斜斜地洒在桌面上,将他的半边脸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又是一顿愉快而美味的晚餐。
饭店大厅里悬挂的电视机正在播放全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的实况转播。林小华一边吸溜着面条,一边时不时抬头看一眼。当主持人介绍到“陈小昭,27岁,全省唯一一名30岁以下的劳动模范”时,他猛地放下筷子,手里的碗也掉到了桌面上,他都顾不得扶正。
“雪儿!雪儿!快来看!”林小华转身朝后厨方向大喊,声音里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后厨里,陈雪儿正挥舞着锅铲,灶台上的火焰映红了她汗湿的脸庞。听到丈夫的喊声,她头也不回地应道:“我忙着炒菜呢!等一会儿啊!”
“不行,你现在就来!快点!是我们家小昭!小昭他上电视了!”林小华的声音几乎盖过了厨房里嘈杂的炒菜声。
陈雪儿的手顿了一下,锅里的青椒肉丝发出“滋滋”的声响。她迅速将锅铲交给身旁的张师傅:“张叔,麻烦您帮我炒完这个菜,我弟弟上电视了!我得出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她胡乱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小跑着冲出厨房。当她看到电视屏幕上那个穿着深蓝色工装、胸前别着大红花的年轻人时,眼眶瞬间湿润了。镜头给了陈小昭一个特写——他比上次见面时瘦了些,但眼神更加坚毅,嘴角挂着腼腆却自豪的微笑。
“……担任我国神舟飞船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到航天动力研究所工作三年以来,他潜心钻研航天发动机焊接技术,所承担的焊接单元优秀率达到百分之百……”主持人的声音清晰地传来。
陈雪儿捂住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颤抖着手从围裙口袋里掏出手机,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爸!快看省电视台的直播节目!小昭……小昭他……”她的声音哽咽得说不下去,只能把手机听筒对着电视机,让父亲听到现场的声音。
电话那头,陈新远坐在县城租住的小屋里,早已将电视频道调到了省台。他看着屏幕上儿子挺拔的身影,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电视屏幕,仿佛这样就能触碰到儿子的脸庞。
“我看到了!看到了……我下班前小昭就告诉我了!我都看了好久了!”陈新远的声音低沉而沙哑,“这小子,到底还是出息了……”
晚上九点,表彰大会结束后,林小华的手机“叮”的一声响起。她打开一看,是弟弟发来的QQ消息,附着一张他站在领奖台上的照片。照片里的陈小昭捧着金灿灿的奖杯,笑容灿烂得像是拥有了全世界。
“小华哥,我4月30号下午开车带小曼和妈一起回西城玩两天,妈都好久没回来了。”紧接着又一条消息跳出来。
林小华的手指在手机键盘上飞快地敲打着:“太好了!我和你姐准备一桌好菜等你们!咱哥俩再好好喝上两杯酒庆祝一下!”
放下手机,林小华转身对正在收拾餐桌的陈雪儿说:“小华,小昭说30号回来,还带着小曼和咱妈。”
林小华直起腰,脸上露出笑容:“那得好好准备一下。正好那天我去村里调研,下午就能回来帮你。”
陈小昭又发来一条信息:“我给侄子侄女还买了几种玩具,给建军叔和秀兰婶买了两瓶好酒和保健品。”
林小华赶紧回了一条消息:“你们才成家,又买了车,钱还是省着点花,毕竟省城开支比西城县多不少。”
陈小昭笑了笑:“姐夫,你怎么比我姐姐还婆婆妈妈的,我和小曼的收入足够开支,绝对没问题的。”
4月30日下午,林小华比预期提前完成了村调研工作。他骑着摩托车回到西江饭店时,陈雪儿已经在厨房里忙活开了。空气中弥漫着炖肉的香气,灶台上摆满了切好的配菜。
“这么丰盛?”林小华洗了手,系上围裙走到妻子身边。
陈雪儿头也不抬地切着葱花:“小昭难得回来,还带着奖杯呢。他说要等回小店村还要给奶奶看看。”
提到年迈的奶奶,两人都更开心了。林小华轻轻拍了拍妻子的肩膀:“奶奶一定会很高兴的。”
下午六点半,一辆崭新的丰田轿车缓缓停在西江饭店门口。车门打开,陈小昭率先跳下车,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牛仔裤,比电视上看起来更加精神。随后下车的是一位面容清秀的年轻女子——他的妻子谢小曼,以及一位头发略显花白、面容慈祥的老妇人——母亲孙小芳。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六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