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70章 文姬救弟,孙寿肆淫[1/2页]

济公传奇 王钟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却说李固和杜乔,虽然相继被免职,但是尚在京都中居住;为何不速归?那些外戚中宦,大都因为他们平素抗直,皆引为大患。
     汉桓帝即位以后,宦官唐衡、左悺等,共同入内宫向皇帝进谗言道:“陛下之前当即位时,李固、杜乔,首先抗议,谓陛下不应奉汉宗祀,真正可恨!”
     汉桓帝刘志听了,也不禁愤怒起来。会值甘陵人刘文,与南郡妖贼刘鲔交通,讹言清河王当统天下,意欲立刘蒜邀功,当下劫住清河相谢暠,持刀胁迫道:“我等当立王为天子,君当为公,否则与君不便!”
     谢暠不肯听从,怒目相叱,致被刘文等人杀死。清河王刘蒜,素来严格持重,颇有纪律,听闻得国相被劫,忙令王宫卫兵,出去救护。卫士等见谢暠被杀死,当然奋力与斗,刘文、刘鲔,部众无多,一时抵敌不住,立即遭缚,推至清河王面前,还有何幸,自然奉命伏诛。偏朝廷不谅苦衷,反信奸人蜚语,弹劾刘蒜不能无罪,坐贬为尉氏侯。
     刘蒜本无反意,遭此冤诬,愤不欲生,竟仰药自尽。死得冤苦,但亦等诸匹夫匹妇之为谅,不足成名。
     梁冀趁此机会,诬称李固、杜乔,与刘文、刘鲔通谋,请逮捕治罪。
     梁太后素来知晓杜乔之忠,下令不许抓捕杜乔,梁冀即收押李固下狱,逼迫令其诬供。李固怎肯承认?李固有门生王调,贯械上书,替李固讼冤;还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自伏斧鑕,诣阙通诉。梁太后诏令赦免李固,李固得释出狱;行至都市,百姓统欢呼万岁。梁冀闻报大惊,复入宫报告于梁太后,极言李固买服人心,必为后患,不如趁早伏法。
     梁太后尚未允许,梁冀竟然擅传诏命,复将李固捕入狱中。李固自知不免,因在狱中缮好手书,托狱吏转交太尉赵戒,司空胡广,书中略云:
     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尽股肱,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复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
     赵戒和胡广得了固书,明知李固是当代忠臣,为梁冀所害,但若出头救李固,也恐触忤权奸,非惟富贵不保,连身家性命亦且难存,因此不敢代为上讼,只是心中悲愧,长叹流涕罢了。
     千古艰难,惟一死。此外公卿大臣,名位较卑,乐得袖手旁观,免遭横祸。可怜一位为国尽忠的李子坚,(子坚即李固字)竟然就此死于非命,享年五十有四。
     梁冀既杀李固,复使人胁迫杜乔道:“请早裁决,尚可保全妻子!”
     杜乔还没有领受到朝廷的明诏,又怎么肯为了梁冀的私言,便轻易去就死。到了次日,梁冀派遣骑士至杜乔府邸探视,并不闻有哭声,乃入宫报告梁太后,极言杜乔怨望不道,也不待梁太后下命令,即自作主张逮捕杜乔,抡其下狱,当夜则让人对杜乔施种种酷刑,杜乔最后暴亡。
     大将军梁冀诛杀李固、杜乔,将二人尸身暴露在都城北边四通八达的大路上,并下令谁敢靠近他们尸体哭泣就治谁的罪。
     当时李固的弟子郭亮,刚刚年满十五岁成童,游学于洛阳,知道老师李固惨死的事情,于是左提章钺,右秉鈇锧,诣阙上书,乞求能安葬李固的尸身,汉桓帝不许,无计可施的郭亮只能重新回到李固的尸身旁,陈辞于前,于是守丧不去。
     夏门亭长呵斥他说:“李固、杜乔二公为大臣,不能安上纳忠,而兴造无端。卿曹何等腐生,公犯诏书。干试有司乎?”
     郭亮回答说:“亮含阴阳以生,戴乾履坤。义之所动,岂知性命,何为以死相惧?”
     夏门亭长听了,叹声说:“居非命之世,天高不敢不踞,地厚不敢不蹐。耳目适宜视听,口不可以妄言也。”
     夏门亭长亦是有心之人。既而南阳人董班,亦至李固尸旁恸哭,留连不去。杜乔故掾杨匡,自陈留奔丧,星夜入都,犹着前时赤帻,托为夏门亭吏,守卫尸丧,驱逐蝇虫。
     三人守至十有二日,由司隶察状奏闻,梁太后也深为垂怜,尽加赦宥,且听令收葬李固与杜乔之尸。董班送李固丧还汉中,杨匡送杜乔丧还河内,家属都随榇归里。
     当初李固因得罪了当朝的权臣大将军梁翼,被免去了太尉之职,他因此担心自己会殃及家人,于是就将李基、李兹、李燮三个儿子遣送回家乡避祸。
     那个时候,李固的女儿李文姬已经出嫁了。她看见到回到家乡的哥哥和弟弟后,开始了解其中的缘故。虽然未探明朝廷中的险恶形势与父亲的具体意见,却已经有预感到李家会面临凶多吉少,非常担心李氏一家会因为得罪梁冀即将遭到灭门之祸。
     于是李文姬就与两个兄长商议,秘密把最小的弟弟李燮送到外地去避难,免得将来会遭受梁冀的毒手。并且对外人假说小弟是被送回京城父亲李固那里去了,由于他们伪装得比较巧妙,周围的人都信以为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久,朝廷果然下达诏令逮捕李固的三个儿子,李基和李兹都被抓捕后,皆死于狱中,只有李燮得以幸免于难。
     在此危急之际,李文姬找到了父亲的门生王成,对他郑重其事地说道:“您以前在我父亲门下,秉持正义,道德高尚。现在我的两个兄长不幸遇害,我将李氏孤儿托付于您。李氏存亡,全在您的身上了。”
     一番深情大义之词,令王成感动不已。王成于是把李燮带到了徐州,要李燮改名换姓,投身在一家酒家作了酒保,王成自己则是在集市上为人卜卦算命,表面上两人互相不相识,但是暗中却保持着联系。后来李燮在王成的指导下求学,酒家老板认为李燮绝非普通人,就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李燮潜心研究经学,十多年来世局变化颇大,直到后来大将军梁翼因罪被诛杀。这个时候李燮才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丈人,丈人准备车辆,礼物为他饯行,李燮都予婉拒,他回到故乡,姐弟相见,悲喜交 集,连一旁观看的邻人,都忍不住落泪。
     李文姬告诫弟弟说:“先父为人正直,是汉朝忠臣。只是遭逢朝廷变乱,梁冀逞凶肆虐,几乎断绝我李氏一门。今天弟弟能安然活命,岂不是老天保佑?从今起更应小心交 友,千万不要有任何对梁氏不满的言辞。对梁氏的不满就是间接批评了皇上,又会再度招致灾祸,那时就后悔莫及了。
     重会姊弟,复入朝拜为议郎,此乃后事且慢表明。
     且说建和二、三年间,国政虽出权门,内外尚幸无事,惟灾异常有所闻;建和二年五月,北宫掖廷中德阳殿,及左掖门发生火灾,汉桓帝车驾仓猝奔徙,避居南宫;建和三年六月,洛阳地震,宪陵寝屋,俱被震坍;七月间廉县天上突然下起肉雨,形似羊肺,或如手掌,远近称奇;八月中有孛星出天市垣,京都发大水;九月地震二次,山崩五处。太尉赵戒,因灾免官,迁司徒袁汤为太尉,大司农张歆为司徒。
     梁太后下诏自责,令有司赈恤流民,掩埋饿死的百姓尸体,务崇恩施,禁止苛刻。
     越年正月,梁太后不豫,乃归政于汉桓帝,大赦天下,改元和平。因而将归政诏书,录述如下:
     曩者遭 家不造,先帝早 世。永维太宗之重,深思嗣续之福,询谋台辅,稽之兆占;既建明哲,克定统业,天人协和,万国咸宁。元服已加,桓帝于建和二年行冠礼。将即委付,而四方盗窃,颇有未靖,故假延临政,以须安谧。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远览复子明辟之义,近慕先姑归授之法,阎皇后被迁离宫,本非自愿,诏文中曲为转圜。及今令 晨,皇帝称制,群公卿士,虔供尔位,戮力一意,勉同断金,展也大成,则所望矣!
     梁太后既经归政,即在长乐宫养疴,迭召侍医诊治,多日无效,反致增剧,勉强起床,出幸宣德殿,召见宫省官属,及诸梁兄弟,本拟面加嘱咐,因痰喘未平,只得令左右之人草诏,用纸代言道:
     朕素有心下结气,近且加以浮肿,逆害饮食,寝至沈困。比读若毗。使内外劳心请祷,私自忖度,日夜虚劣,不能复与群公卿士,共相终竟,援立圣嗣,恨不久育养,见其终始。今以皇帝及将军兄弟,委付股肱,其各自勉焉!
     颁诏后还宫,越二日即致逝世,享年四十有五岁,尊谥为顺烈皇后,合葬宪陵。汉桓帝生母匽贵人尚存,当由汉桓帝仰报慈恩,遣司徒张歆持节奉策,往诣博园,尊匽贵人为孝崇皇后,号住室为永乐宫,得置太仆少府等官,如长乐宫故事。所有朝廷政治,名为汉桓帝亲政,实仍在梁冀掌握中。
     当时颍川郡有两大耆儒,一个就是荀淑,表字伯和,出为当涂长;一个乃是陈寔,表字仲弓,出为太丘长。两人并有令名,又相友善。
     荀淑有八个儿子,分别是俭、绲、靖、焘、汪爽、肃、旉,并承家学,克肖乃父,时人号为八龙。
     颍阴令苑康,比诸古时高阳氏才子八人,因名荀氏居里曰高阳里。
     陈寔亦有六子,长次最贤,长名纪,字元方,次子名谌,字季方,齐德同行,与父陈寔并称三君;郡人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元方子群,幼亦颖慧。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到陈寔的家里,躲藏在屋梁上面,想趁机偷窃。陈寔知道屋梁上面有人,并未喊人捉拿他,而是把子孙们叫到面前训示:“今后每个人都应该要努力上进,勿走上邪路,做“梁上君子”。做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本来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却变成了小人,不要学梁上君子的行为。”小偷听到这一番话,感惭交并,下地叩头请罪。陈寔勉励他改恶向善,并赠丝绢布匹于屋梁上的盗贼,后人常以“陈寔遗盗”比喻义行善举,“梁上君子”也成了小偷的代名词、雅号。
     陈寔曾经拜访过荀淑,使长子御车,次子执杖,嫡孙年纪小,并载车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荀淑听闻陈寔来到自己家,连忙令三儿子靖应门,五儿子爽行酒,俭和绲等相继进食,孙彧亦在稚年,引坐膝前。两家

第570章 文姬救弟,孙寿肆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