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车停在训练基地楼下,林悦推门下车时,风把她的发丝吹乱。她没去整理,只是站在路灯下,望着沈逸的背影走进玻璃门。几秒后,她的脚步也跟了上去。
清晨六点十七分,训练室B区的灯光自动亮起。林悦坐在终端前,手指在控制板上快速滑动,调出“极限反应技能衔接”训练模块。屏幕上跳出昨日失败记录:第100次尝试,误差0.32秒。她没皱眉,也没叹气,只是把沈逸在篝火旁说的那句话设为桌面背景——“我们不是最优解,是不可预测。”
她按下启动键。
一次次重来。技能释放、位移衔接、反打判定,每一环都卡在系统判定的临界点上。她的手指开始发烫,关节因高频操作微微发僵。到第87次时,右手中指突然抽搐,整个人向前一倾,手肘砸在桌沿。终端自动弹出警告:【神经负荷超限,建议终止训练】。
她喘了口气,抬手擦掉额角的汗,重新坐直。
数据被悄然上传。沈逸的“潜力挖掘预警”模块在凌晨六点十八分捕捉到异常波动:【检测到非典型神经兴奋模式,情绪集中度达98.6%,持续时间超过安全阈值】。他睁开眼,没立刻起身,而是调出林悦过去三天的操作日志。
画面一帧帧回放。她每次失败后,都会点开一段录像——是他在PVP中利用节奏错位反杀三人的经典战例。她不是在看战术,是在模仿他的呼吸节奏、技能前摇的微小停顿、甚至走位时的惯性拖拽。她想成为“夜莺”,但她的手跟不上她的意志。
沈逸进入“策略模拟空间”。
虚拟界面展开,林悦的操作模型被拆解成数百个行为节点。系统初始建议是标准化修正:压缩技能间隔、优化走位路径、提升反应阈值。但他否决了。他输入她的心理曲线、情绪峰值、失败后的重试间隔,启动“成长路径推演”。
三分钟后,结果浮现:【检测到“非对称反应优势”,建议放弃标准化连招体系,构建基于“节奏诱导”的个性化技能链。核心逻辑:利用技能前摇的微幅延迟制造对手预判误差,触发反制窗口】。
他将推演结果封装成一套训练模块,命名为:“试试这样打,或许更像你。”匿名推送至林悦终端。
当天下午,团队模拟战开启。
敌方AI采用“狂龙战队”标志性的激进压制战术,三名刺客直扑后排。沈逸指挥前排拦截,但AI走位精准,瞬间撕开防线。林悦的治疗技能刚抬手,就被一道影袭打断,眩晕效果叠加,动弹不得。
“后排清空优先级最高!”系统提示音冰冷响起。
她只剩一次反打机会。眩晕结束瞬间,必须完成“定身位移爆发”三段操作,误差不得超过0.5秒。
她没按标准流程来。
在眩晕解除的刹那,她故意延迟了0.2秒才释放定身技能。AI刺客早已预判她的出手时机,提前启动闪避,身形一闪,却扑了个空。就在那一瞬,她借着技能前摇的惯性前冲,闪现拉开距离,反手引爆早已预埋的符文陷阱。
AI刺客的判定逻辑出现0.7秒僵直——它无法理解这种“非最优选择”。林悦的爆发技能精准命中,血条瞬间清空。
全场静默两秒。
“后排击杀确认。”系统播报。
训练室里爆发出掌声。有人吹了声口哨,有人猛地拍桌站起。林悦坐在座位上,手指还在微微发抖,但她笑了。
沈逸摘下耳机,声音很轻:“她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训练结束,众人陆续离场。林悦没走,她调出刚录制的高光片段,反复回放那0.2秒的延迟出手。她注意到,那个动作和沈逸推送的训练模块里某个示范片段完全一致——但系统记录显示,那段视频是她从未见过的。
她点开模块详情,发现底部有一段隐藏音频文件,标记为“仅触发一次”。
她按下播放。
第432章 队员的自我突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