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6章 潮州:广济古桥、潮剧低吟与城墙月下的文雅主章[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进入潮州,是一个转音的过程。
     从揭阳的巷口踏出那一步,时间似乎就慢了一拍。车窗外的景致渐次变得古朴,屋脊开始翘起,河水渐宽,树影渐浓,风中多了一种名为“从容”的气息。
     潮州不是一个用喧哗博取关注的城市,她像一位自幼习字练剑的女子,话语轻柔,步伐稳健,眼神里却藏着十代书香和百年风骨。
     《》的第六十六章,不是新篇,而是古章,是一段从城墙走来的旧词,是一出不为人多,只为人懂的低吟。
     一、广济桥上:浮梁转板,潮水渡心
     我到达潮州的第一站,是广济桥。
     那是城之脊梁,也是潮之门庭。它不像洛阳桥般静卧不动,而是动静结合,十八梭船如画中落墨,一节节浮梁如心跳频率,随着潮水起落,有开有合。
     晨雾未散,桥上的老者正在擦拭木板。他姓许,是第五代桥工。
     我问他:“桥动的意义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水是活的,桥要懂得让。”
     我望着那几艘缓缓合拢的浮桥,像看见时间被一板一板重新搭建,仿佛历史不是久远,而是可以行走的现时。
     我写下:
     “潮州的广济桥,不在于连通,而在于理解。它不是强渡,而是随潮顺情。让,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人文。”
     二、韩文公祠:一城之魂,半市文章
     潮州不以商业立名,却以文德传世。
     韩文公祠就筑在韩江之畔,檐下碑林林立,古木葱茏。祠内香火不旺,却净得叫人想脱鞋轻步。
     我站在“海国图志”的石碑前,望着那位千年前被贬至此的文士,如何在偏隅之地筑书院、修堤坝、教民风、正礼俗,最终用文字改变了一方风气。
     一位年轻志愿者对我说:“韩愈来了之后,潮州不再只是岭南水乡,它成了文化要地。”
     我问:“你觉得现在还有用吗?”
     她说:“我们不写八股了,但心里还敬文。”
     我写下:
     “韩文公未建城,却筑魂。他留下的不是文章,而是底色。潮州的风,不吹横幅标语,却吹进书卷茶烟与小儿启蒙。”
     三、潮剧春秋:低声唱事,高腔说情
     

第66章 潮州:广济古桥、潮剧低吟与城墙月下的文雅主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