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88章 会稽隐士徐遁[1/2页]

徐氏略记 缓安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东晋风雨飘摇的历史画卷中,徐遁如一株扎根会稽山水的孤松,以超凡的学术造诣与高洁的隐士风骨,在乱世中撑起一片纯粹的文化天地。他拒斥仕途的征辟,毕生精研《周易》,广授经学,将学术薪火播撒于江南大地。《晋书·隐逸传》寥寥数语的记载背后,是一位学者在动荡年代坚守精神家园、传承文化命脉的壮丽篇章。
     徐遁生于东晋初年,会稽郡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成为滋养他学术品格的沃土。绍兴一带,山水清幽,兰亭雅集的风流、剡溪两岸的墨香,共同构筑起东晋文化的高地。徐氏家族虽非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般的顶级门阀,但亦为当地文化世家,藏书颇丰,家风崇学。徐遁自幼浸染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皆是儒家经典与玄谈妙理,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对《周易》的特殊天赋。
     当时的东晋,北方士族衣冠南渡,玄学与经学交融碰撞,学术氛围自由而热烈。徐遁在家族长辈的引导下,系统研习经史子集,尤其对《周易》产生了浓厚兴趣。这部蕴含着天地万物变化之道的古老典籍,成为他探索宇宙人生奥秘的钥匙。会稽一带的隐士文化传统,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徐遁的价值观,让他对名利仕途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疏离。
     随着徐遁在《周易》研究领域的声名逐渐响亮,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朝廷的高度关注。东晋朝廷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同时也为了招揽更多的人才,对徐遁这样的学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朝廷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徐遁的居所,以高官厚禄相邀,希望他能够入朝为官。这些使者们言辞恳切,对徐遁的学问和才华赞不绝口,称他若能入朝,必能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然而,面对如此诱人的权力和富贵,徐遁却始终不为所动。他深知朝廷内部的门阀争斗异常激烈,政治环境黑暗腐朽。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有再高的官职和再多的财富,也难以实现他匡扶社稷、造福百姓的理想。
     徐遁认为,入朝为官不仅可能让自己陷入权力的泥潭,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自由,还可能被迫卷入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最终身败名裂。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深耕细作,以学问和思想影响更多的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遁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以坚定而豪迈的笔触写道:“《易》有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此乃吾心之所向也!吾志在天地之道,岂为庙堂之器哉?”他深知,只有远离那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大业。
     这种毅然决然的拒绝,绝非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行为,而是一种对学术纯粹性的执着坚守,对独立人格的无畏扞卫。徐遁明白,世俗的名利场中充满了无尽的诱惑和干扰,若深陷其中,便难以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宁静,更无法真正专注于学术的探索和文化的传承。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隐士的身份,归隐于会稽的青山绿水之间。在那里,他可以远离尘嚣,与自然为伴,静心思考天地之道,深入探究学术之理。会稽的山水,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为他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创作源泉。
     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徐遁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可以尽情地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这里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没有世俗的虚荣浮躁,只有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隐居会稽后,徐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周易》的研究中。他摒弃当时盛行的浮华玄谈之风,主张回归《周易》文本本身

第288章 会稽隐士徐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