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武帝征伐四夷、国力耗损的时代背景下,一位名为徐咸的治粟都尉,以农耕革新为刃,在关中大地上刻下了“仓廪实”的印记。他的一生虽未如名将、谋士般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传奇,却以“代田法”的推行,悄然改变了西汉的农业格局,成为《汉书·食货志》中记载的“劝农”典范。
徐咸的活跃时期,正值汉武帝刘彻在位(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这一时期,汉朝通过对匈奴的连年征战、开通西域等举措,奠定了“汉武盛世”的疆域基础,但也因军费、徭役开支巨大,导致国库空虚、粮食短缺。《史记·平准书》曾记载,当时“县官大空”,连关中地区——这个传统的“天府之国”,也因人口增长、土地长期耕作而出现肥力下降、亩产递减的问题。农业是国家根本,粮食短缺直接威胁统治根基。汉武帝因此重视农政,多次下诏“劝农桑”,并设立治粟都尉(掌管全国粮食生产与储备的官员),徐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担任此职。他的核心任务明确:提升粮食产量,尤其是在关中这一政治、经济核心区域,稳定粮食供应。
面对关中土地“久耕而瘠”的问题,徐咸没有沿用传统的“漫田法”(即随意撒种、无固定田垄的耕作方式),而是通过观察农民经验、总结前代农法,推行了一套系统的耕作制度——代田法。代田法的核心逻辑是“用地与养地结合”,具体做法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划分田垄与垄沟,将土地分成宽一尺(约今23厘米)的“垄”(高出地面的土埂)和“畎”(垄间的沟),垄与畎交替排列,播种时将种子播在畎中,减少种子损耗并利用沟内湿润环境;二是作物生长中的“垄畎互换”,随着幼苗生长,逐步将垄上的土推到畎中培护苗根,到作物成熟时垄被推平、畎变新垄,次年在去年垄的位置播种,通过轮换让土壤休养生息;三是配合中耕与除草,培土时同步除草,避免杂草争夺养分,比传统漫田法更高效。这一方法贴合关中自然条件,黄土疏松便于划分垄畎,且无需大规模兴修水利,推广成本低,农民易于接受。
徐咸深知,新农法的推行不能仅靠政令,必须以实效说服农民。他首先在关中地区的公田(官府直接管辖的土地)进行试种,组织农官与农民参与,亲自指导垄畎划分、播种、培土等环节。试种结果显着,在同等条件下,
第314西汉治粟都尉徐咸[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