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19章 南陈水军都督徐僧安[1/2页]

徐氏略记 缓安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徐僧安作为南朝陈的水军都督,生活在南北朝对峙的动荡年代,当时陈朝与北周在江淮、江汉地区时常爆发战事,水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战场局势。作为水军将领,他深知传统战船与战术的局限——北周的楼船体型庞大,甲板高耸,可搭载大量士兵与武器,一度成为陈朝水军的心头之患,而陈朝的轻型舰船虽灵活却缺乏攻坚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僧安将目光投向了“拍竿战术”,决心通过改良战术弥补装备差距。
     “拍竿”是古代水战中的重型武器,通常在战船顶部安装长竿,竿端系重物(如巨石、铁砧),作战时通过人力拉动使重物下落,撞击敌方舰船。但传统拍竿存在诸多缺陷:一是操作笨重,需要大量士兵协同,难以快速调整角度;二是适用范围有限,仅能攻击近距离的大型舰船;三是稳定性差,发力时易导致己方战船重心失衡。徐僧安的改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优化拍竿结构,将长竿改为可转动的分段式设计,配合滑轮组减少人力消耗,让轻型舰船也能搭载;其次调整配重比例,使用更轻便却硬度更高的铸铁代替巨石,既保证冲击力,又降低了战船负载;最后创新操作流程,训练士兵形成标准化配合,缩短攻击间隔,实现“快速起落、精准打击”。
     经过改良后的拍竿战术,终于在焦湖(巢湖)之战中迎来了实战的检验。当时,北周派遣了一支强大的舰队沿着巢湖东进,企图突破陈朝的防线。这支舰队的主力是数艘高大的楼船,它们的船身覆盖着坚固的护甲,普通的弓箭和撞船战术都难以对其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徐僧安并没有退缩。他亲自率领一支轻型舰队勇敢地迎击北周的楼船。与敌方的庞然大物相比,徐僧安的舰队显得微不足道,但他却有着独特的战略眼光。
     徐僧安并没有选择与北周楼船进行正面的硬拼,因为那样只会让自己的舰队陷入被动。相反,他充分发挥了轻型舰船灵活性强的优势,巧妙地指挥着船队绕到了楼船的侧后方。
    &nb

第319章 南陈水军都督徐僧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