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穆作为突厥佗钵可汗(572581在位)时期的汉文秘书,身处突厥汗国鼎盛阶段,以其深厚的汉文化素养与对突厥社会的深刻理解,在推动突厥与中原文化交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突厥汗国在5至6世纪迅速崛起,成为横跨欧亚草原的强大政权,与中原的北齐、北周等政权形成对峙又交往的复杂关系。佗钵可汗在位时,突厥国力达到顶峰,不仅军事力量强盛,更注重通过外交手段提升自身地位,而与中原政权的文书往来、使节交流,成为突厥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与文字的隔阂始终是双方沟通的巨大障碍——突厥当时虽有自己的语言,却尚未形成成熟的文字系统,而中原政权则以汉文为官方文字,这种差异常常导致外交信息传递失真、误解频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精通汉文与突厥语的徐孝穆被佗钵可汗任命为汉文秘书,负责处理与中原相关的文书事务。
徐孝穆的首要贡献是创制了首套突厥汉字音译系统。他深入研究突厥语的发音规律与语法结构,结合汉字的音、形特点,选取发音相近的汉字对应突厥语词汇,尤其注重对可汗名号、官职名称、部族称谓等核心词汇的规范译法。例如,在蒙古国发现的《布古特碑》中,第9行明确记载了用汉字音译的突厥官职“叶护”“设”等,这些译法正是源自徐孝穆所创的系统。这一系统的出现,使得突厥语在汉字体系中有了相对统一的记录方式,不仅便利了突厥与中原政权的文书往来,更让中原士人得以通过汉字了解突厥的语言与社会结构,为双方的文化交流扫清了语言障碍。
在外交实践中,徐孝穆积极推动突厥国书使用汉文书写。据《北齐书·斛律羌举传》记载,佗钵可汗曾致书北齐,书中不仅采用汉文,还引用了《诗经》《尚书》中的语句,展现出对汉文化的熟悉。这一举措的背后,正是徐孝穆的推动——他向佗钵可汗阐述使用汉文书写国书的优势:既能体现突厥对中
第336章 突厥佗钵可汗汉文秘书徐孝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