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2章 汉和帝治河都水丞徐尚卿[1/2页]

徐氏略记 缓安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东汉水利发展的脉络中,徐尚卿的名字虽未如王景般显赫,却以其在汴渠治理中的具体实践,成为汉和帝时期水利工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治河都水丞,他的工作聚焦于河道勘测与工程实施,为东汉初年黄河、汴渠水患的缓解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其事迹虽散见于史载,却折射出古代水利官员“道法自然、因地制宜”的治河智慧。
     东汉初年,黄河流域历经王莽之乱后,河道失修、水患频发,其中汴渠(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重要漕运通道)的淤塞尤为严重。据《后汉书》记载,自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多次决口,“河、汴决坏,久不复修”,不仅淹没农田、危及民生,更阻断了朝廷赖以运输粮食和物资的漕运生命线。汉明帝时期,王景受命主持大规模治河工程,“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初步稳定了黄河河道与汴渠航运。至汉和帝时期,随着时间推移,汴渠部分河段再度出现淤积、地势变迁等问题,亟需专业官员进行勘测与疏浚,徐尚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登上治河舞台。
     徐尚卿的官职为“治河都水丞”,隶属于汉代主管水利工程的“都水使者”系统。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都水丞为都水使者的属官,秩六百石,主要负责具体水利工程的规划、勘测、施工监督等事务,相当于现代的工程技术主管。在汴渠治理中,其职责聚焦于两个核心:一是“测地势”,即通过实地勘察,掌握河道上下游的地形高差、泥沙淤积程度、水流速度等关键数据;二是协助制定疏浚方案,确保工程符合“因势利导”的原则,避免过度改造自然而引发新的水患。
     《后汉书·王景传》明确记载:“遣都水掾徐尚卿测地势”,这短短九字,浓缩了徐尚卿在汴渠治理中的核心工作。所谓“测地势”,并非简单的地形观察,而是一套系统的水利勘测技术。东汉时期的地形测量已形成成熟技术,徐尚卿可能使用“准”(类似水平仪)测定地势高低,用“绳墨”标注河道走向,结合“步测”(以步为单位丈量距离)记录数据,最终绘制出简易的河道地形图。这种方法虽简陋,却能精准反映汴渠沿线的坡度变化与淤积分布,为疏浚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从史料语境推断,徐尚卿的勘测覆盖汴渠

第342章 汉和帝治河都水丞徐尚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