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烽烟巧计:围魏救赵解危城[1/2页]

风水云雷电 草原蓝天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临河城的炊烟刚安稳了半月,斥候便带来了更危急的消息:蛮族西部首领纥石烈趁石禾主力未归,亲率五万铁骑突袭了中原与草原交界的“望北城”,守城的赵将军拼死抵抗,如今城中断粮三日,箭矢将尽,已派人举火求援。
     “纥石烈这是调虎离山!”谢继昌看着军报急得跺脚,“望北城是咱们连接草原的要道,一旦失守,乌兰的商队和咱们的粮草线都会被切断!可咱们刚打完临河之战,士兵疲惫,若回师救援,阿骨打的残部定会趁机反扑,到时候腹背受敌!”
     帐内众将皆面露难色,石禾却盯着地图上望北城西侧的“野狼谷”,指尖在谷口的“黑风口”标记上停留许久:“纥石烈凶悍,但性子急,最看重战功。他以为围了望北城,我必拼尽全力回救,正好中了他的圈套。”他抬头看向谢继昌,眼中闪过锐光,“咱们偏不回救——传信给赵将军,让他死守三日,不许突围,每日在城头多插旌旗,装作援军即将抵达的样子。”
     谢继昌一愣:“那望北城……”
     “救,但不用兵马去救。”石禾指向地图另一端的草原腹地,“纥石烈的老巢在‘斡难河畔,他这次倾巢而出,营中只剩老弱妇孺和少量守卫。乌兰曾说,斡难河的牧民最看重‘圣山的祭典,这几日正是他们的祭山节,纥石烈为了抢战功,连祭典护卫都调来了前线。”他顿了顿,声音沉稳如铁,“咱们用‘围魏救赵之计,不去望北城解围,直取斡难河——他的老巢着火,看他回不回兵!”
     众将哗然,张小姐却立刻点头:“我这就清点粮草,草原地形复杂,需带足干粮和御寒毡子。乌兰送来的驯马手熟悉斡难河路线,让他们当向导最合适。”柳姑娘也接口:“我备足伤药,尤其是防冻伤的药膏,草原夜间极冷。”春桃则铺开图纸:“斡难河营寨的栅栏是木质的,我带些火油和火箭,正好派上用场。”
     三日后,纥石烈在望北城外正得意地看着城头摇摇欲坠的旗帜,突然接到急报:“首领!斡难河被袭!圣山祭坛被烧,族中老幼被困!”纥石烈如遭雷击,他深知草原部族最重祭典,祭坛被毁等同于动摇根基,若老幼有失,他就算攻下望北城也会被族人唾弃。
     “不可能!石禾明明在临河!”纥石烈怒吼着撕碎军报,可当逃回来的守卫呈上一支羽箭——箭杆上刻着石禾军队的标记,还绑着一缕圣山的柏树枝时,他终于慌了。望北城虽重要,却不及老巢和族人性命,他咬牙下令:“撤兵!回援斡难河!”
     望北城头,赵将军看着蛮族大军仓促北撤,终于松了口气。此时石禾的信使才赶到,递上一封信:“将军说,纥石烈回兵途中定会经过野狼谷,那里地势险要,可派一支精兵在黑风口设伏,不用恋战,只需夺他的粮草,断他后路。”
     而此时的石禾,正带着军队在距离斡难河百里外的草原隐蔽。他根本没去袭营,所谓的“烧祭坛”不过是派少量骑兵在圣山附近点燃烟火,用柏树枝和羽箭制造的假象。“咱们要的不是真攻城,是逼他退兵。”石禾望着望北城方向,“赵将军在黑风口设伏,正好能让纥石烈误以为咱们真的分兵两处,更不敢久留。”
     两日后,野狼谷传来捷报:赵将军在黑风口成功截获蛮族粮草,纥石烈损兵折将,只能带着残部狼狈逃回斡难河,再无力南下。望北城之围解除,临河城的防线也得以稳固。
     当石禾的军队返回临河时,赵将军带着一个蛮族老妇人来见他。老妇人是斡难河的萨满,手里捧着一块烧焦的祭坛石块,却对着石禾深深鞠躬:“将军没有真烧圣山,还派人悄悄护送被困的孩子回家,这份恩情,草原人记着。”她从怀里掏出一把弯刀,“这是纥石烈父亲留下的,他说若遇仁将,便赠予他——杀戮换不来土地,善意才能。”
     石禾接过弯刀,刀鞘上刻着草原的星辰和中原的禾苗。帐外,柳姑娘正给黑风口受伤的士兵换药,其中既有中原士兵,也有投降的蛮族少年;张小姐在清点截获的粮草,要分给望北城的百姓和斡难河的老幼;春桃带着工匠修补望北城的城墙,蛮族俘虏主动送来木料,说“这城墙能挡风沙,也能挡战火”。
     乌兰骑着白马赶来时,正见石禾站在城楼上,望着草原与中原交界的方向。“你这计用得妙,”乌兰笑着递给他一碗奶酒,“纥石烈现在成了草原的笑柄,说他被‘看不见的援军吓退了。”石禾却望着远处迁徙的羊群,轻声道:“其实哪有什么妙计,不过是懂了他们的软肋——谁的家乡、谁的族人,不是心头最软的地方?”
     奶酒的暖意混着战火后的余温,在两人掌心蔓延。石禾知道,“围魏救赵”的微妙之处,从不是靠奇袭的惊险,而是看透了所有战争背后的真相:没有人愿意远离家乡,没有人

烽烟巧计:围魏救赵解危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