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的安稳日子没过半年,东边传来急报:盘踞关中的李傕、郭汜二人因分赃不均反目,李傕劫持献帝据守长安,郭汜则屯兵潼关,双方混战不休。更棘手的是,与潼关相邻的陕县守将张济,本是董卓旧部,见关中大乱,竟暗中勾结南边的刘表,以“借道”为名,企图率军穿过西凉地界,偷袭谷阳的粮仓,实则想趁石禾不备夺取西凉的地盘。
“张济这小人,竟想学刘表玩借刀杀人的把戏!”赵虎将密信拍在案上,“他说借道去打郭汜,谁信?谷阳的粮仓是咱们的命脉,他这分明是冲着咱们来的!”马瑶细看地图:“陕县与谷阳之间隔着崤山,唯一的通道是函谷古道,若他真要借道,必经此地。可直接拒绝,又怕他联合刘表两面夹击。”
石禾指尖在函谷古道的位置画了个圈,眼中闪过锐光:“他要‘假道,咱们就‘假应。当年晋献公借道灭虢国,便是用的这招——明着借路,暗地设伏,这‘假道伐虢之计,今日正好还给他。”
徐庶凑近地图:“将军是想假意答应借道,再在函谷古道设伏?只是张济与咱们无旧怨,直接伏击师出无名,恐遭其他诸侯非议。”石禾摇头:“要让他‘名正言顺地走进圈套。张济不是说去打郭汜吗?咱们就‘助他一程。”
计策既定,石禾立刻派使者前往陕县,对张济说:“董卓乱政时,将军曾护献帝有功,如今郭汜屯兵潼关作乱,西凉愿助将军讨贼。函谷古道可借,但我军愿派一队士兵‘护送,沿途提供粮草补给,以示诚意。”
张济见石禾答应得如此痛快,心中虽有疑虑,却更贪谷阳的粮草。他暗自盘算:“石禾若真心助我,正好趁机摸清西凉虚实;若有诈,我三万大军也不惧他伏击。”当即回信应允,约定三日后率军借道函谷古道。
石禾这边早已布下天罗地网:赵虎率五千骑兵埋伏在函谷古道最狭窄的“一线天”西侧,备好滚石与热油,负责截断张济的前路;马瑶带三千步兵在古道东侧的密林设伏,待张济军过半,便阻断退路;石禾亲率主力坐镇古道中段的烽火台,以烽火为号,协调各部行动。徐庶则坐镇谷阳,对外宣称“筹备粮草支援张济”,稳住外界视线。
临行前,石禾特意交代赵虎:“张济军中有个部将叫张绣,此人勇猛善战,且颇有谋略,你遇他需格外小心。若见他军中旗号有异动,立刻发信号。”
三日后,张济亲率三万大军进入函谷古道。他一路观察,见西凉军果然在沿途设了“补给点”,地上散落着些粮袋,心中渐安。行至“一线天”时,张绣忽然勒住马:“将军,此处地势险要,两侧峭壁高耸,恐有埋伏!”
张济不以为然:“石禾刚与匈奴、羌人交战,兵力空虚,哪有余力伏击?他若敢动手,便是破坏‘助讨郭汜的盟约,天下诸侯必群起而攻之。”正说着,前方忽然传来一阵呐喊,滚石夹杂着热油从峭壁上倾泻而下,赵虎的骑兵如猛虎般杀出,瞬间将张济军的前队冲散。
“果然有埋伏!”张济又惊又怒,正要下令后撤,西侧密林突然箭如雨下,马瑶率军杀出,截断了退路。“点火!”石禾在烽火台下令,浓烟直冲云霄,两侧伏兵同时亮出“讨逆”大旗——原来石禾早已让人散布消息,称张济勾结刘表、意图偷袭献帝(此时献帝虽被李傕劫持,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西凉此举是“奉天子密诏讨贼”。
张济军被困在狭窄的古道中,前有赵虎铁骑冲击,后有马瑶步兵堵截,两侧峭壁上箭石不断,顿时乱作一团。张绣虽奋力组织抵抗,奈何地势不利,士兵死伤惨重。张济见势不妙,想率军从南侧的小路突围,却不知石禾早已在此布下了骨都侯的匈奴降兵——这些人熟悉山地作战,一阵冲杀便将张济的突围部队击溃。
激战半日,张济中箭身亡,张绣见主帅已死、退路断绝,又听闻石禾善待降将,只得率残部投降。此战石禾以“借道”为名设伏,不仅歼灭了张济的三万大军,还顺势夺取了陕县,将西凉的势力向东扩展到了函谷关。
清理战场时,张绣不解地问石禾:“将军既知我主借道是诈,为何还要答应?”石禾笑道:“你主想借我之道取我之地,我便借你之道灭你之军。这‘假道二字,本就是各怀心思,就看谁的‘道设得更巧,谁的‘伐藏得更深。”
徐庶在一旁补充:“‘假道伐虢的关键,在于‘借名与‘藏势。借一个对方无法拒绝的名义让他放松警惕,藏一份足以致命的实力让他无路可逃。张济贪的是粮草,信的是‘盟约,却忘了乱世之中,实力才是最大的‘道理,而名义不过是实力的外衣。”
石禾望着函谷关的方向,那里是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他知道,此战不仅清除了西凉东侧的威胁,更向天下诸侯展示了西凉的实力。所谓“假道”,看似是给对方机会,实则是为自己铺路;所谓“伐虢”,看似是突然袭击,实则是蓄谋已久。在这乱世争霸的棋局中,每一条“借道”的请求背后,都藏着刀光剑影;每一次“应许”的微笑之下,都握着破局的棋子。而石禾要做的,就是让每一步“假”,都成为走向“真”的阶梯——用别人的贪心,铺自己的疆土;用暂时的盟约,换长久的安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西凉军攻下陕县后,军中士气正盛,但石禾发现了新的问题:赵虎的骑兵营与马瑶的步兵营因分战利品起了争执,几名士兵甚至动了手;而
假道伐虢:说什么样的话有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