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窑洞的缝隙洒进来时,林乔已经穿戴整齐。他小心翼翼地从木箱底取出那件深蓝色长衫——这是用卖草鞋的钱特意扯布做的,为的就是今天这个重要日子。
     34;爹,你真要去当先生吗?34;小树揉着惺忪的睡眼,从草铺上爬起来。
     林乔系好衣带,转身摸了摸儿子的头,34;是啊,今天爹要去县学应试。若能被录用,每月就有固定俸禄了。34;
     小树眼睛亮了起来,34;那是不是就能天天吃白面馍馍了?34;
     34;馋猫。34;林乔笑着捏了捏他瘦了不少的小脸,34;等爹领了第一份俸禄,就给你买肉包子吃。34;
     窑洞外,林萱早已准备好了简单的早饭——杂粮粥和一碟咸菜。见兄长出来,她眼睛一亮,34;哥,你这身真精神!像个真正的读书人!34;
     林乔有些不好意思地整了整衣襟。二十五岁的他身姿挺拔,穿上长衫后更添几分儒雅气质,完全看不出是个逃荒而来的农家子。
     34;007,调出《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的全部内容。34;他一边喝粥,一边在脑海中命令道。
     34;资料已准备就绪。提示:根据历史数据,本时代蒙学教育还包含《弟子规》《朱子家训》等内容。34;系统的声音冷静地回应。
     林乔暗自点头。在快穿局的任务经历中,他曾穿越到一个书院山长身上,对古代教育体系了如指掌。今天去县学应试,他至少有八成把握。
     饭后,族人们陆续聚到窑场空地上为林乔送行。王大山拍了拍他的肩,34;乔哥儿,咱们林家能不能在这里真正站稳脚跟,就看今天了!34;
     34;哥,加油。34;林萱为他理了理衣领,眼中满是期待。
     林乔深吸一口气,向县城方向走去。青山县城的早晨比乡村热闹得多,街道两旁摆满了各色早点摊子,香气扑鼻。他强忍着腹中饥饿,径直朝城东的县学走去。
     县学大门前,一个穿着褐色长袍的老门房拦住了他,34;这位相公,有何贵干?34;
     林乔拱手行礼,34;在下林乔,听闻县学招募蒙学先生,特来应试。34;
     老门房上下打量他一番,见他举止有度,便点点头,34;随我来吧。34;
     穿过一道回廊,林乔被带到一间宽敞的厅堂。厅内摆着几张书案,上首坐着一位五十多岁、面容严肃的男子,头戴儒巾,身着青色长袍——想必就是县学教谕张明远了。
     34;学生林乔,拜见教谕大人。34;林乔恭敬地行了一个书生礼。
     张明远微微颔首,34;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34;
     34;回大人,学生原是西边林家村人,因避灾荒来到贵县。34;林乔如实回答。
     34;可曾进学?师从何人?34;
     林乔早有准备,34;家父在世时曾请过西席,学生随学了几年。后因家道中落,未能继续。34;
     这半真半假的回答似乎让张明远满意——既表明他有基础,又解释了他为何没有功名。老教谕从案上拿起一本书,34;《论语·学而》篇,讲解一下39;君子务本39;四字。34;
     林乔清了清嗓子,从容道来:34;39;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39;。此言君子为学,当致力于根本...34;他将自己在快穿局任务中学到的儒家经典解读娓娓道来,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引申出为学做人的道理。
     张明远眼中闪过惊讶,又连续考了几段不同经典,林乔都对答如流。最后,老教谕拿起一本《三字经》,34;蒙童初学,当如何教授此书?34;
     这是考验教学法了。林乔略一思索,34;学生以为,蒙学教育当循序渐进。先识字,后明义。可配合故事、歌谣,使童子乐学...34;他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了一套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张明远听完,沉默片刻,突然问道:34;你既通经义,为何不去考取功名,反来应聘这蒙学先生?34;
     林乔坦然相告:34;实不相瞒,学生现为族人首领,五十余口衣食所系,无暇他顾。且学生以为,启蒙教育乃百年树人之基,意义非凡。34;
     这番话说得诚恳而有见地,张明远终于露出满意的神色,34;明日卯时到学,先试用一月。月俸一两银子,教两个班,每班二十人。34;
     林乔大喜,深深一揖,34;多谢教谕栽培!34;
     走出县学时,林乔的脚步轻快了许多。一两银子相当于一千文钱,比编草鞋收入稳定多了。更重要的是,有了县学先生这层身份,林家在青山县的地位将大不相同。
     他没有直接回窑场,而是拐去了市场,用身上最后的三十文钱买了一小条肉和几个鸡蛋。今晚,该让族人们尝点荤腥了。
     当林乔回到窑场,宣布自己获得教职的消息时,整个林家沸腾了。妇女们围着那块肉啧啧称奇,孩子们盯着鸡蛋流口水,男人们则拍着林乔的肩,满脸自豪。
     34;咱们林家出先生了!34;堂叔林老四激动得胡子直颤,34;祖宗保佑啊!34;
     林乔的母亲——一个瘦小的老妇人抹着眼泪,34;他爹要是在天有灵,该多高兴啊...34;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晚,窑场飘起了久违的肉香。林乔将那一小条肉切成薄片,和野菜一起煮了一大锅汤,每个族人都分到一片肉和一点蛋花。虽然分量少得可怜,但已经是逃荒以来最丰盛的一餐了。
     饭后,林乔召集族中几个识字的年轻人——林小河、王大山和堂弟林松,开了个小会。
     34;从明天起,我白天在县学教书,晚上回来教你们。34;他认真地说,34;要想在这里真正立足,咱们林家必须多出几个读书人。34;
     几个年轻人面面相觑。王大山挠挠头,34;乔哥儿,我都二十多了,现在读书是不是太晚了?34;
     34;不晚。34;林乔坚定地说,34;识字明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你们学会了,再教给孩子们,一代代传下去。34;
     看着他们似懂非懂的样子,林乔从怀中掏出几本简陋的册子——这是他这些天晚上熬夜用芦苇纸做的识字本。
     34;先从《千字文》开始,每天认十个字。34;
     就这样,林家的34;夜校34;悄然开课了。而林乔的教学生涯,也出乎意料地顺利。
     县学的蒙童们很快喜欢上了这位新先生。与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的老学究不同,林乔的教学生动有趣。他编儿歌帮孩子记字,讲故事来解释典故,甚至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辅助教学。一个月后,学生的识字量明显提高,连最调皮的孩子也能背出大半本《三字经》了。
     张明远暗中观察了几次课后,彻底放下了心。试用期满那天,他不仅正式录用了林乔,还将月俸提高到一两二钱。
     34;林先生,你虽无功名,但教学有方。34;老教谕难得地露出微笑,34;下个月县里乡绅们要考察义塾,你好好准备。34;
     这是个重要的信号——如果能得到乡绅们的认可,林家在青山县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与此同时,林家的编织生意也在扩展。在与渔村和解后,林乔提出了一个互利的新方案:林家妇女帮渔村修补渔网,渔村则以低价卖给林家鲜鱼。
     34;哥,这么多鱼,吃不完会坏的。34;当林乔第一次带回十几条大鱼时,林萱担忧地说。
     林乔笑了,34;谁说都要现在吃了?可以做成鱼干啊。34;
     在007的指导下,林乔教会了族人制作鱼干的方法。他们将鱼剖开洗净,用盐腌制后挂在芦苇架上晾晒。不出三日,鲜鱼就变成了能长期保存的鱼干。
     34;这鱼干比鲜鱼轻便,能卖到更远的地方。34;林乔对妹妹说,34;萱儿,我想把这生意交给你打理。34;
     林萱惊讶地瞪大眼睛,34;我?可我一个妇道人家...34;
     34;你手巧心细,算账也比大锤哥他们强。34;林乔鼓励道,34;再说,这主要是妇女们的活计,你管着正合适。34;
     于是,林家有了第二项产业——鱼干加工。林萱展现出惊人的管理才能,她将妇女们分成几组,有的负责清洗,有的负责腌制,有的负责晾晒,效率大大提高。晒好的鱼干一部分卖给隆昌号,一部分由王大山带到邻县去卖,利润比草鞋还高。
   

第328章 谋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