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的指针凝固在4:03与4:04之间,像被无形之手钉死在时间的裂隙里。
城市没有停电,路灯依旧亮着,地铁仍在运行,手机屏幕上的数字正常跳动——可所有依靠机械运转的钟表,全都静止了。
挂钟、腕表、车站大屏的倒计时……一切带有齿轮咬合声的存在,仿佛被抽走了“被书写的时间”。
顾尘睁眼,瞳孔收缩。
他立刻明白了——这不是故障,是系统漏洞。
归墟残余依赖“命名—记录—归档”的闭环来维持对现实的操控。
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个体,都必须被赋予编号,被书写进档案,才能成为“存在”。
而此刻,因那个在“无名区”消散的身影未能完成“46号书写”,整个叙事链条出现了0.3秒的延迟。
就像程序运行中的一帧错位,短暂却致命。
“这十几分钟,是我们‘不存在的时间。”他低声说,声音几乎被黑暗吞没。
他解下颈间那条旧怀表链,铜壳早已斑驳,玻璃裂成蛛网,指针永远停在1998年8月16日的凌晨两点十七分——母亲消失的时刻。
他将链子一圈圈缠上左手腕,金属贴着皮肤发凉,像是某种古老的契约正在重新激活。
没有犹豫,他起身推门而出。
夜风如冻水漫过脊背。
街道空无一人,连流浪猫都藏匿不见。
他知道,这不是巧合。
归墟的感知网络正在重启,所有“被登记”的生命都会本能地回避这片断层。
只有他,和少数几个未被完全命名的人,能在这段“逻辑盲区”中行走。
他直奔市立三院。
锅炉房深埋地下,入口锈蚀的铁门半开,像一张沉默的嘴。
他不带工具,不点灯,也不触发任何监控。
他知道,真正的线索从不在光下,而在焚毁的余烬与遗忘的震频之间。
他背靠销毁炉坐下,金属炉壁冰冷刺骨。
双耳紧贴其上,闭目,呼吸放缓。
舌尖还残留着昨夜那块水晶的苦涩。
那是吴悦从“无名区”带出的残片,据说是某种意识固化物。
它本该灼烧神经,可此刻却像一道屏障,将外界潜伏的意识探针一一弹开。
他的思维沉入一种近乎虚无的状态——无我之知。
寂静中,细微的声响浮现。
不是金属热胀冷缩的噼啪,也不是老鼠啃噬管道的窸窣。
是刮擦声。
指甲划过纸面的声音。
缓慢,规律,三短一长,三短一长。
顾尘的心脏猛地一缩。
那是他七岁那年,在这所医院的儿科病房里,因药物致哑无法发声时,用手指敲击床栏的求救暗号。
没人听懂过,除了母亲。
她总能在深夜赶来,轻轻握住他的手。
而现在,这节奏正从炉膛深处传来,仿佛有人在另一侧,用早已碳化的指尖,一遍遍重复着回应。
他没有动。
他缓缓从怀里取出一张拼凑好的纸片——那是吴悦昨夜撕碎后又被他一片片捡回的记录残页。
上面原本写着“342Δ46”,墨迹斑驳,像是挣扎着留下的遗言。
他咬破指尖,用血重新连接断裂的数字。
血珠滴落,在“Δ”符号上蜿蜒成一道斜线,将其改写为“?46”。
一个不存在于归墟编码体系中的符号。
“这不是申请,”他轻语,声音低得如同梦呓,“是注销。”
话音落下的瞬间,炉内刮擦声骤然停止。
死寂。
接着,炉壁渗出一缕冷风,带着灰烬与陈年纸张腐朽的气息。
风中飘来半页焦纸,边缘卷曲发黑,像被火焰啃食过一半的记忆。
他伸手接住。
纸上无字。
但折叠的痕迹异常清晰——反复对折又展开,如同某种仪式性的保存方式。
他小心翼翼将其摊开。
那是一张1998年8月16日的医院值班表。
泛黄的打印字体列着当日医护人员名单。
而在最末一栏,姓名:顾明岚(即顾尘母亲),职位栏赫然写着:
“记忆守夜人”。
顾尘盯着那四个字,血液仿佛在血管中结冰。
不是实验体。
不是失败案例。
不是被归档的“第45号异常”。
她是……守夜人?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理解过
第322章 没编号的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