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1章 星尘APP[1/2页]

林天:无限神豪 汝且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Deha P1 6B 的震撼发布并未让安克人工智能事业部(AID)停下脚步。在星云大厦13楼的“深瞳”实验室里,气氛反而更加凝重而亢奋。目标清晰而艰巨:将模型规模提升至 12B(120亿参数),并在 2024年3月18日 正式推出面向全球用户的 Deha 助手 APP(内部代号“星尘”)。这是一场与时间和技术极限的赛跑。
     12B:规模下的质变与阴影
     从6B到12B的跃迁,远非简单的参数倍增。张锐团队的理论——“认知共振架构”在接近8.5B参数规模时,观测到了期待中的“奇点”效应:模型的逻辑推理链条、因果关联能力和跨领域知识融合效率呈现出非线性爆发式增长。这赋予了 Deha P1 12B 远超其前身的复杂问题处理能力,尤其是在需要深层理解和多步推理的场景。
     然而,光芒之下潜藏着阴影。那个在6B模型中短暂闪现、如同扭曲分形的“混沌符号”,在12B模型的训练和测试中并未消失。它出现的频率依然极低,却更为狡猾地出现在更广泛的场景:处理蕴含强烈情绪或高度抽象的图文信息时,进行超长上下文逻辑梳理的边界处。徐菲领导的秘密监控小组“织影”日夜追踪,却始终无法解析其来源、意义,更无法彻底清除。它仿佛与模型强大的“涌现”能力共生,成为一枚埋藏在智慧深处的未知种子。
     与此同时,支撑12B模型的算力需求如同黑洞,将网络技术事业部(NTD)构建的“磐石”平台推向极限。机房日夜轰鸣,冷却系统超负荷运转。周云峰向林天的报告简洁而沉重:“磐石可载万吨,然深渊无底。部署之日,即为大考之时。”
     “星尘”APP:连接亿万人群的桥梁
     面对技术突破与未知风险并存的12B模型,林天做出了一个大胆得近乎冒险的决策:跳过企业级API的过渡,直接发布面向海量普通用户(C端)的智能助手APP——“星尘”。他的逻辑清晰而强硬:只有真实、海量、混杂的用户交互数据洪流,才能最快速度锤炼模型的通用能力,并在实战中暴露一切潜在弱点——无论是技术的瓶颈,还是那神秘的“混沌阴影”。“星尘”项目承载着安克生态帝国的入口梦想。
     核心体验:革命性交互
     无界输入: 用户可通过文字、语音(支持连续自然对话)、拍照/上传图片视频、甚至随手涂鸦等多种方式输入意图,APP能理解混合指令。例如:拍下冰箱照片并说“用这些食材做顿低脂晚餐,30分钟内搞定”。
     场景化工作流: 深度融入日常生活。阅读长文可一键生成多级摘要和导图;处理邮件能自动提取关键信息并草拟回复;规划旅程整合预算偏好生成方案并追踪。
     个人增强智能: 用户积累的笔记、对话等内容(经严格脱敏加密),在授权后可安全反哺“智渊”知识平台,打磨更贴合用户的个性化模型(Personalized Deha)。
     核心技术支撑:
     张锐的“共振引擎”: 为12B模型量身定制的后台接口,将复杂的推理过程可视化为“思考路径图”反馈给用户,直观展现“认知共振”的力量(功能可关闭)。
     韩刚的“蜂巢盾”: 面对海量用户入口和安全威胁,构建了多层防御体系:用户请求在边缘节点进行毫秒级“行为预判”和“沙盒模拟”,结合NTD的“金钟罩”纵深防御。数据传输存储采用量子加密种子动态生成密钥。
     徐菲的“幽影哨兵”: 部署在APP后台最深处的监控系统,唯一任务:捕捉并隔离任何触发或包含“混沌符号”特征的用户输入或模型输出,防止其扩散影响用户。这是对抗未知阴影的防火墙。
     2024年3月18日:深海启航
     全球科技目光再

第361章 星尘APP[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