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7章 志道忘物,方为真士[1/2页]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在中华文明浩瀚的思想星河中,孔子的箴言如北斗七星般永恒闪耀,穿越两千五百余年的时空,持续指引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航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短短十九字,凝结着儒家对精神境界的极致追求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当我们尝试回溯孔子所处的春秋乱世,仿佛能看见他立于杏坛之上,手持竹简,目光如炬,向弟子们谆谆教诲的场景,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是对 “士” 这一阶层的殷切期许,更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出经久不息的回响。
     一、典籍中的精神原乡:“志于道” 的文化溯源
     在儒家思想的宏大体系中,“道” 占据着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它既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也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坚实基石,更是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周易》以 “一阴一阳之谓道”,精妙地阐释了 “道” 作为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相互交融、相互转化的运动规律,认为世间万物的生灭变化,皆源于此消彼长的阴阳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则以诗意的笔触描绘 “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将 “道” 视为先于天地存在、永恒运行且不受外界干扰的宇宙本体。尽管儒家与道家对 “道” 的理解各有侧重,儒家之 “道” 更强调其在社会伦理和道德实践层面的意义,但二者都指向对超越性真理的不懈探寻。
     孔子一生为传播 “道” 而奔走,十四年周游列国的历程充满艰辛。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一行在陈国遭遇绝粮危机时,弟子们饥肠辘辘,甚至士气低落,子路更是愤懑地质问:“君子亦有穷乎?” 然而,孔子却泰然自若,“讲诵弦歌不衰”,在困顿至极的境遇中,依然坚守对 “道” 的坚定信念。他深知,唯有秉持 “道” 的理念,才能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中,为社会秩序的重建带来希望。这种在绝境中坚守理想的精神,成为后世无数追寻 “道” 者的精神典范。
     “士”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极具特色的阶层,其演变历程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士” 处于贵族阶层的最底层,主要担任卿大夫的家臣,负责管理采邑、参与军事行动等事务,享有 “食田” 等经济特权,同时肩负着维护周礼的重要职责。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士” 阶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他们凭借自身的知识和才能,活跃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的成为诸侯争霸的重要谋士,如苏秦以 “合纵” 之术游说六国,佩戴六国相印,力抗强秦;张仪则凭借 “连横” 策略,瓦解六国联盟,为秦国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有的投身学术教育,如墨子聚徒讲学,创立墨家学派,提出 “兼爱”“非攻” 等主张,与儒家并称为 “显学” 。孔子提出 “士志于道”,赋予 “士” 阶层全新的精神内核,使他们从单纯依附于贵族的政治附庸,转变为以传承文化、重建社会秩序为使命的精神担当者。
     “耻恶衣恶食” 的批判,直击人性中对物质享受过度追求的弱点。在《礼记?礼运》所描绘的 “大同” 理想社会中,人们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和谐统一,呈现出一派理想的社会图景。然而,在现实的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的奢靡之风却愈演愈烈。据《左传》记载,齐国权臣崔杼家中 “钟鼓玉帛,充于府库”,其生活之奢华令人咋舌,而与此同时,普通百姓却在饥寒交迫中艰难求生,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子对此深恶痛绝,他并非否定物质生活的必要性,而是强调获取富贵必须遵循 “道” 的原则,正如他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当物质追求凌驾于精神追求之上,人就会逐渐丧失对 “道” 的敬畏之心,最终沦为物欲的奴隶,这正是孔子严厉批判 “耻恶衣恶食” 行为的根本原因。
     二、历史长河中的精神丰碑:践行者的壮丽篇章
     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无数仁人志士用自己的一生生动诠释了 “士志于道” 的崇高境界,他们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成为后世永远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战国时期的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发展者,被后世尊称为 “亚圣”。他所处的时代,各国纷纷崇尚法家的严刑峻法与纵横家的权谋之术,致力于通过武力和谋略在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然而,孟子却秉持着坚定的信念,以 “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非凡勇气,周游列国,积极宣扬 “仁政” 思想。在魏国,梁惠王急切地询问他 “何以利吾国”,希望能得到富国强兵之策,孟子却直言不讳地回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强调统治者应以仁义为本,方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尽管孟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多数统治者的认可,多次遭遇冷遇,但他始终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毅然拒绝了各国的拉拢。退隐之后,他与万章等弟子潜心着述,“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系统地阐述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据《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孟子居住的居所简陋不堪,仅能勉强遮风避雨,日常饮食也粗茶淡饭,常常难以为继,但他依然保持着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的坦荡胸怀,这种在贫贱中坚守气节、不为物质所动的精神,正是 “志于道” 的极致体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幼年经历坎坷,父亲早逝后,他随母亲改嫁,寄居在醴泉寺的僧舍中刻苦求学。求学期间,他每日的生活极为清苦,煮一锅粟米稀粥,待粥冷却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搭配一些咸菜食用,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 “断齑画粥” 的典故。即便生活如此艰难,范仲淹依然手不释卷,以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自勉,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更希望能够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成年后,范仲淹踏入仕途,他始终秉持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高尚情怀。在为官期间,他积极推行庆历新政,针对当时官僚体系的弊端,提出 “明黜陟、抑侥幸” 等十项改革措施,试图通过改革来整顿吏治、富国强兵。然而,新政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范仲淹遭到排挤,多次被贬谪出京。即便身处逆境,他也从未改变自己的志向。在邓州任上,他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重修的岳阳楼撰写记文,挥毫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发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浩叹,将自己超越个人得失、心系天下苍生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范仲淹不仅在思想上追求高尚,在行动上也践行着自己的理念。他晚年将毕生积蓄捐出,设立 “范氏义庄”,用于接济族人、资助寒门学子,直至离世时,“身无长物,仅有俸禄之余”,真正做到了将物质财富看淡,一心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对社会的贡献。
     明朝的王阳明,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生活优渥,本可享受安逸的生活,但他却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立志成为圣贤。因得罪宦官刘瑾,王阳明被贬谪至贵州龙场,这是一个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蛮荒之地,“万山丛薄,苗、僚杂居”,毒蛇瘴气横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初到龙场时,王阳明面临着语言不通、物资匮乏等诸多困难,甚至不得不以石椁为床。然而,正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日夜反思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人生追求。终于,在一个深夜,他突然顿悟,提出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的重要观点,史称 “龙场悟道”。这一思想的突破,标志着阳明心学的创立。此后,王阳明就地创办龙冈书院,以竹篱为墙、茅草为顶,在简陋的环境中讲学授徒,将 “知行合一” 的思想传播给当地的苗民,为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的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王阳明多次临危受命,平定宁王之乱等叛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他居功不傲,多次推辞朝廷封赏,他在《传习录》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始终将精神修养置于首位,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完美地践行了 “志于道” 的坚定信念。
     三、哲学视角下的价值重估:精神与物质的永恒博弈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审视 “志于道”,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主动建构。萨特认为 “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的本质并非生来就已确定,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不断塑造的。当一个人选择以 “道” 为人生方向时,实际上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了独特而深刻的价值。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便是这一精神的典型代表,他栖身于一个简陋的木桶之中,以犬儒主义的生活方式对抗雅典的奢靡之风。当亚历山大大帝慕名前来,问他 “你需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他却淡然回答 “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这种对物质的极度蔑视,实则是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与孔子所倡导的超越物质、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形成了跨越时空的深刻共鸣。
     佛教的 “离欲” 思想与儒家 “不耻恶衣恶食” 的理念,在精神追求的层面上也有着相通之处。《金刚经》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的教诲,强调世间万物的表象都是虚幻不实的,人们不应执着于物质和名利,唯有摆脱这些欲望的束缚,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宁静。禅宗六祖慧能的经历便是对此的生动诠释。慧能出身贫寒,以砍柴为生,目不识丁,却能在听闻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时,顿悟佛法真谛,留下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传世偈语。此后,他拒绝了住持职位的邀请,依然在岭南山区传法,身着粗布麻衣,以野菜为食,却凭借着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和无私的传教精神,使南宗禅法发扬光大。虽然佛教通过修行达到心灵解脱的路径,与儒家通过道德实践实现精神升华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都倡导人们超越对物质欲望的执着,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可谓殊途同归。
     在现代消费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视角。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理应追求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即对尊严、价值和理想的追求。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却陷入了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所说的 “符号消费” 陷阱。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成为了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符号。人们为了追求奢侈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认可,盲目购买超出自身实际需求的商品,将物质符号等同于自我价值,在对物质的盲目追逐中逐渐丧失了自我。此时,重温孔子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的教诲,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重新审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摆脱物欲的束缚,回归生命的本真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现实世界的观照:当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与突围
     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耻恶衣恶食” 的现象以更加隐蔽和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炫富行为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打开短视频平台,

第77章 志道忘物,方为真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