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某个清晨,晨雾还未散尽,弟子们围坐在露水沾湿的蒲席上。子贡见夫子凝视着远处的泰山,腰间的佩剑随着呼吸轻轻起伏,便轻声问:“君子修身,当以何为要?” 孔子转过身,晨光透过他的发丝,在竹简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十二字如北斗七星,为君子的修身之路指明了方向 ——“志于道” 是确立人生的终极追求,“据于德” 是筑牢品德的根基,“依于仁” 是秉持爱人的初心,“游于艺” 是涵养生活的情趣。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君子的完整人格。从孔门弟子的践行到当代人的修行,这条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的道路,始终是中华文明中修身养性的康庄大道。
一、志于道:人生的终极追求
“志于道” 的 “志”,是 “心之所向”,《说文解字》“志,意也”,意为 “坚定不移的追求”;“道” 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 “道” 是超越生死的终极真理。孔子的 “志于道”,不是空泛的玄想,而是对 “天下有道” 的执着追求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种 “道” 包含着社会和谐、人性完善的理想,是君子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春秋时期的 “礼崩乐坏”,使 “志于道” 成为迫切的时代需求。《左传?昭公三年》记载 “民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百姓承受着沉重的剥削;《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控诉权贵的专横;《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的现实让孔子深知,唯有重建 “道” 的秩序,才能挽救乱世。他周游列国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正是 “志于道” 的生动体现。
孔子 “志于道” 的具体表现,是对 “仁道” 的推行。他说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礼记?中庸》),认为 “道” 就蕴含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仁” 是 “道” 的核心。在陈绝粮时,“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怒地质问:“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这种在困境中对 “道” 的坚守,比顺境中的高歌猛进更显珍贵 —— 就像在黑夜中行走的人,即使看不到终点,也不熄灭手中的火把。
“志于道” 的本质,是对 “意义” 的追寻。《论语?先进》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各言其志”,子路愿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愿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愿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独赞曾皙,因为这种 “与道合一” 的境界,正是 “志于道” 的最高体现 —— 不是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契合。
战国时期的孟子,将 “志于道” 发展为 “大丈夫” 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他周游列国,“说齐宣王、梁惠王”,虽 “迂远而阔于事情”,仍 “欲以其所知,改造世界”(钱穆语),这种对 “仁政之道” 的执着,是对孔子 “志于道” 的最好继承。
宋代的张载,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的誓言,将 “志于道” 推向新的高度。他 “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即使 “仕宦不遂”,仍潜心研究 “气本论”,试图为 “道” 找到宇宙论的根基,这种 “为道献身” 的精神,与孔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脉相承。
二、据于德:品德的坚实根基
“据于德” 的 “据”,是 “凭借”“依托”,《说文解字》“据,杖持也”,意为 “如拄杖般依靠”;“德” 是 “道的体现”,《周易?系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 是内化于心的品德,是 “道” 在个体身上的显现。孔子的 “据于德”,是将 “道” 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如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使 “道” 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坚守。
“德” 与 “道” 的关系,如同体与用 ——“道” 是本体,“德” 是功用;“道” 是根源,“德” 是显现。《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正是这种关系的写照。孔子强调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好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力气,而是驯良的品性,正如君子值得称道的不是才能,而是高尚的品德。“据于德” 就是让品德成为人生的基石,无论顺境逆境,都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孔子 “据于德” 的具体实践,体现在日常言行中。他 “食不言,寝不语”(《论语?乡党》),是对生活秩序的尊重;“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论语?乡党》),是对他人的体恤;“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是对君臣关系的坚守。这些看似细微的行为,都是 “德” 的体现,正如《礼记?中庸》所言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品德的根基就在日常的点滴中。
“据于德” 的反面,是 “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乡原看似 “好好先生”,实则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没有坚定的品德立场,是破坏品德的 “盗贼”。孔子批评这种人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孟子?尽心下》),强调 “据于德” 必须有原则、有坚守,不能随波逐流。
汉代的苏武,“据于德” 的典范。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便 “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便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苏武传》)。这种对 “忠德” 的坚守,使他成为 “据于德” 的千古楷模,正如孔子所言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明代的方孝孺,“据于德” 而殉道。朱棣发动 “靖难之役” 夺取皇位,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 “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最终被 “诛十族”(《明史?方孝孺传》)。他坚守的 “忠德” 虽有时代局限,但其 “宁死不屈” 的品德,正是 “据于德” 的刚烈表现。
三、依于仁:爱人的初心秉持
“依于仁” 的 “依”,是 “依靠”“凭借”,《说文解字》“依,倚也”,意为 “如倚仗般信赖”;“仁” 是 “爱人”(《论语?颜渊》),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种 “爱” 不是狭隘的私情,而是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的博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推己及人。“依于仁” 就是让 “爱人之心” 成为行为的指南,无论对待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能心怀善意。
“仁” 是 “德” 的核心,“据于德” 最终要落实到 “依于仁”。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心,礼乐便成了空洞的形式。“依于仁” 强调 “仁” 是内在的情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的起点,由此推展开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最终达到 “仁者爱人” 的境界。
孔子 “依于仁” 的具体表现,充满温情。他见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关心的是人的安危而非财物;弟子颜渊去世,他 “哭之恸”,说 “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是真挚的痛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乡党》),是对丧家的体恤。这些行为没有刻意的表演,而是 “仁心” 的自然流露,正如《论语?子罕》所言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仁的丰富内涵需要深入体会。
“依于仁” 的实践,面临 “爱有差等” 的现实。孔子不主张 “兼爱”(如墨子),而是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从亲人到民众再到万物,爱的程度有差异,但本质都是 “仁”。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认为守丧一年即可,孔子批评他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强调 “依于仁” 要从最亲近的人开始,才能推己及人。
唐代的杜甫,“依于仁” 的诗人。他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慨,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祈愿,是 “己欲立而立人” 的仁心;“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牺牲精神,更是 “依于仁” 的极致表现,正如孟子所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宋代的范仲淹,“依于仁” 的名臣。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任参知政事时推行 “庆历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试图改善民生;在地方为官时,“兴学校、修水利”,如 “泰州西溪盐仓监时,筑海堤数百里”,保护百姓免受潮灾(《宋史?范仲淹传》)。这种 “以天下为己任” 的仁心,是 “依于仁” 在政治领域的生动实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游于艺:生活的情趣涵养
“游于艺” 的 “游”,是 “从容涵泳”,《说文解字》“游,旌旗之流也”,引申为 “自在嬉戏”;“艺” 指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是古代君子的必备技能。孔子的 “游于艺”,不是功利的技能训练,而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之外的生活调剂,是 “玩物丧志” 的反面,通过艺术与技能的熏陶,涵养性情、完善人格。
“游于艺” 的 “游” 字,强调心态的自由。孔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不是被音乐控制,而是 “游” 于音乐之中,享受艺术的熏陶;他 “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与他人唱歌,若对方唱得好,必请再唱一遍,然后和声,这种从容的态度,正是 “游” 的体现。“游于艺” 让君子在紧张的修身之外,获得心灵的放松与滋养。
“六艺” 各有其修身功能:“礼” 规范行为,“乐” 调和情感,“射” 培养专注,“御” 训练协调,“书” 提升表达,“数” 锻炼思维。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经》能激发情感,礼仪能确立人格,音乐能完善修养,可见 “艺” 是修身的重要辅助。“游于艺” 就是通过这些技能的学习,使身心和谐、人格完善。
孔子 “游于艺” 的具体实践,丰富多彩。他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先进》),与弟
第159章 志道游艺:君子的修身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