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悦辫子上的芦花还没蔫透,又揣着新故事跑来了。
这次是谷场的李婶说的,村西头的老谷场里,那架几十年没动过的旧谷风车,夜里总传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像有人在筛谷子。
更奇的是,李婶家三岁的小孙女丫丫,每天清晨都要跑去谷场,扒着风车的漏斗喊“奶奶,晒谷”,手里还攥着半把晒干的稻穗。
“那谷风车是民国时候的物件!”宋悦坐在院里的石凳上,把丫丫给的稻穗摊在手心,“李婶说,以前全村收了谷子,都靠这风车筛杂质,她婆婆——就是丫丫的太奶奶,当年是村里最会用风车的人,筛出来的谷子又干净又饱满。
前几年村里盖了新粮站,有了电动筛谷机,这旧风车就被撂在谷场角落,上面堆满了干草。”
我正在帮大师翻晒草药,闻言抬头:“谷风车的扇叶是木头做的,夜里起风,风从谷场的土墙缝钻进去,说不定就带着扇叶转了,‘哗啦声大概是扇叶刮到干草的动静。”
“可李婶说,那声音有节奏,‘哗啦——啦——的,跟她婆婆当年摇风车的调子一模一样!”宋悦把稻穗凑到鼻尖闻了闻,“丫丫还说,看见太奶奶坐在风车旁,戴着蓝布头巾,手里拿着竹筛,漏斗里的谷子往下淌,金闪闪的。”
大师坐在门槛上搓草绳,闻言往谷场的方向望了望:“谷风车转了一辈子,木头的纹路里都藏着谷粒的气息。
谷场地势开阔,夜里露水重,木头吸了潮气会轻微收缩,说不定就把当年的动静‘醒过来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跟着李婶往谷场去。远远就看见那架旧谷风车,黑褐色的木头架歪歪斜斜,扇叶上积着层厚灰,漏斗里还卡着几粒发黑的旧谷粒。
李婶指着风车侧面的把手:“你们看,这把手磨得光溜溜的,都是我婆婆当年摇出来的印子,她右手力气大,左边的木纹都比右边深些。”
我伸手摇了摇把手,“吱呀”一声,扇叶慢悠悠转起来,带起一阵混合着尘土和旧谷粒的气息。
宋悦凑到漏斗边,往里面瞅了瞅:“里面真有干草!不过这扇叶转得这么慢,怎么会有‘哗啦声?”
正说着,谷场那头传来丫丫的笑声,只见她穿着粉色小褂,攥着稻穗跑过来,径直扑到风车旁,踮着脚把稻穗往漏斗里塞:“奶奶,喂,晒谷。”
李婶笑着解释:“丫丫太奶奶去年秋天走的,走之前还带着她在谷场晒谷,教她‘谷子要晒透,吃着才香甜。现在丫丫看见稻穗,就想起太奶奶的话。”
我们顺着丫丫指的方向看去,风车旁的土墙边,果然搭着一块蓝布头巾——是李婶前几天晒衣服时忘了收,被风吹到了谷场;头巾旁还放着个竹筛,是村里老人晒谷时落下的,筛底沾着几粒金黄的新谷。
风一吹,头巾轻轻晃,竹筛被阳光照着,影子落在风车上,竟真像有人坐在那儿筛谷。
“你们看这谷场的土墙。”大师指着风车后面的矮墙,“这墙有几道裂缝,夜里风从裂缝吹进来,正好对着风车的扇叶。
风大的时候,扇叶转得快,‘哗啦声就响;风小的时候,转得慢,调子就跟人摇的一样。”
他又伸手摸了摸风车的漏斗:“漏
第251章 旧谷风车的哗啦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