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后厨已经腾起白雾,邢成义握着长柄汤勺搅动保温桶里的骨汤,浮沫在滚沸的涟漪里聚了又散。上周在新餐厅开业仪式上的演讲还像余温浸在空气里——他说“食堂不该只装饭菜,该装着过日子的人”时,台下员工袖口沾着的面粉还没擦净,现在那些面粉已经变成了早餐窗口飘出的葱花饼香。一周前,邢成义站在餐厅中央,面对着公司员工和闻讯而来的几位社区居民,分享着对这个新餐厅的期待,他提到了温暖、关怀,提到了要让这里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地方,当时大家或许只是觉得这是一番鼓舞人心的话,但谁也没想到,变化会来得这么快。
接到上级指示要推出老人专座时,餐厅经理张磊正对着库存表皱眉,想着该如何合理安排。“要不给最里面那排加个标识?”采购员老周扒拉着算盘提议,却被邢成义拦住了。他蹲在餐厅角落打量了半宿,最终选定了靠窗的四组座位——阳光能斜斜地铺到桌面,起身时不用绕开餐车,最关键的是离取餐口只有三步路,对老人来说再方便不过。随后,大家一起动手准备,后勤组小王找来胡桃木色的边角料,精心制作了木牌,烫金的“老人专座”四个字旁边还刻着半朵玉兰花,看起来格外雅致。
“王姐早啊,今天的小米粥熬得够稠!”保洁李婶端着餐盘往靠窗的位置走,目光掠过新钉的木牌时放慢了脚步,心里暗暗称赞这木牌做得真好看。安装木牌那天,退休教师赵大爷正带着孙女来买包子。小姑娘踮脚够木牌上的花纹,赵大爷摸着老花镜笑:“这可比医院的爱心专座看着暖乎。”第二天他就把棋友们都带了来,四个老头占了整排座位,搪瓷缸子碰在一起的脆响,比餐厅的背景音乐还热闹。他们在这里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聊着天,偶尔还会下起棋,原本有些安静的餐厅角落,因为这些老人的到来变得格外有生气。
社区便利店的刘嫂是第一个发现变化的商户。“以前总见张大妈拎着保温桶来回跑,现在直接在食堂坐着等孙子放学。”她把这个发现告诉了隔壁水果店的老陈,当天傍晚,老陈就往食堂送了一筐刚摘的橘子,说是“给老人专座添点水果”。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周边邻里街坊、商户和居民知道了餐厅的老人专座,大家都觉得这个举措特别贴心。有些居民还会特意绕到餐厅,看看这里的情况,顺便买点早餐或者午餐,餐厅的人气也因此越来越旺。
除了老人专座,餐厅随后又推出了一系列爱心措施。考虑到有些老人牙口不好,餐厅特意调整了部分菜品的做法,比如把红烧肉炖得更烂糊,蔬菜也切得更细碎一些;在取餐口旁边增设了温水区,方便老人们随时能喝到温水;还准备了一些常用的小物件,像老花镜、放大镜、创可贴等,放在服务台,有需要的老人可以随时取用。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张大妈就常跟人说:“这个餐厅是真把我们老人放在心上了,在这里吃饭比在家里还舒心。”
爱心措施得到大家的认可,让餐厅的员工们也备受鼓舞。而就在这时,餐厅又给员工们做了一个新规定:员工之间见面打招呼要轻微鞠躬,以此来表达对同事的关心和尊重,而且对待客人也如此。这个规定刚宣布时,不少员工都有些不适应。“小张,你的围裙带子歪了。”邢成义在后厨擦着灶台,忽然瞥见传菜员小张的领口沾着酱汁。这孩子刚从职校毕业,总把“不好意思”挂在嘴边,却在客人多的时候慌得打翻了两次汤碗。员工晨会那天,张磊宣布新规定时,小张的手指在裤缝上抠出了白印。“见面要鞠躬?”洗碗工陈姨直起腰,橡胶手套上的水珠滴在瓷砖上,“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弯下去怕站不直喽。”
邢成义没说话,只是走到陈姨面前,腰弯成四十五度:“陈姨辛苦,昨天您洗的餐盘亮得能照见人。”陈姨愣了愣,慌忙在围裙上擦着手回礼,围裙带子上的卡通图案蹭到邢成义的袖口,两人都笑了。这一笑,让原本有些拘谨的气氛缓和了不少。邢成义接着说:“鞠躬不是形式,是把心里的尊重露出来。对同事鞠躬,是谢他们搭把手;对客人鞠躬,是谢他们愿意来咱们这儿吃饭。”
慢慢地,大家开始尝试。一开始,有人鞠躬时动作僵硬,还有人会忍不住笑场,但练着练着,就自然了。小张第一次对客人鞠躬时,声音都在发颤:“您好,您点的番茄炒蛋来了。”那位客人先是一愣,随即笑着点了点头,说:“谢谢你啊,小伙子。”那笑容让小张心里暖暖的,比收到小费还开心。现在后厨的雾气里总飘着细碎的问候,伴随着轻微的鞠躬动作。切配工小李和洗菜的王姐碰面,会
第一百五十四章 鞠躬要微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