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二)[1/2页]

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墨韵忠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1027章:青铜窖藏的奇观
     手电筒的光束刺破黑暗,在潮湿的空气中划出一道明亮的轨迹。陈轩站在缓缓开启的石门后沿,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掌心的汗渍——刚才触碰最后一道饕餮纹眼时,石面迸发的青光几乎灼伤他的天眼,此刻眼底还残留着淡淡的光晕。身旁的小林紧紧攥着工兵铲,呼吸声在空旷的通道里格外清晰,年轻人眼里的紧张正被一股难以掩饰的兴奋慢慢取代。
     “师父,这……这真的是玄山氏藏的青铜窖藏?”小林的声音带着颤音,手电光在他脸上晃过,映出满是期待的神情。
     陈轩没有立刻回答,他正用天眼仔细扫描石门后的空间。不同于外界的燥热,石门后涌出的空气带着千年沉淀的凉意,混杂着泥土与青铜氧化的特殊气息。天眼视野中,数十米深的石室轮廓逐渐清晰,一股微弱却纯净的能量波动如同呼吸般缓缓起伏,与他体内的天眼能量产生着微妙的共鸣。
     “小心脚下。”陈轩侧身避开石门边缘的碎石,率先迈步踏入通道。石阶是直接在山岩中开凿而成,表面布满细密的凿痕,边缘已被岁月磨得圆润。手电光扫过石壁,能看到人工修整的平整切面,与玄山氏笔记中“依山为库,以石为门”的描述完全吻合。通道两侧的岩壁上间隔刻着简单的符号,陈轩认出那是商周时期的数字符号,从“一”到“十”依次排列,显然是玄山氏当年标记的入库计数。
     走了约莫三十步,通道豁然开朗,一座规整的石室出现在眼前。陈轩举起手电环扫四周,倒吸一口凉气——石室约有半个篮球场大小,高近十米,顶部是天然的岩石穹顶,人工开凿的痕迹与自然岩层巧妙融合。三十余件青铜器皿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凿刻整齐的石台上,从近及远依次排列,在手电光的照射下泛着幽沉的金属光泽。
     “我的天……”小林的惊叹声在石室中回荡,他举着手电快步走到最近的石台边,光线聚焦在一件三足两耳的青铜器上,“这是鼎吧?商周的青铜鼎?”
     陈轩缓步走入石室中央,手电光从左至右缓缓移动,逐一辨认着这些沉睡千年的国宝。最外侧的石台上摆放着三件形制相似的圆鼎,鼎身不算高大,高约四十厘米,器腹饱满,三足粗壮,正是商代晚期常见的弦纹鼎样式。鼎身装饰着简洁的饕餮纹,纹路虽不繁复,却线条凌厉,兽面双目突出,透着一股威严的狞厉之气。
     “不止是鼎。”陈轩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你看那边的簋和爵。”他抬手示意小林看向右侧石台,那里整齐排列着六件侈口鼓腹的青铜簋,器身覆盖着细密的雷纹,两侧的兽首耳下挂着小环,底部的圈足上还刻着变体夔纹。而在簋的旁边,十数件爵、觚、斝等酒器依次排开,有的器身细长,有的三足外撇,器表的纹饰在光线移动时仿佛活了过来,雷纹如水波荡漾,云纹似轻烟流动。
     小林小心翼翼地凑近一件青铜爵,手电光顺着爵身的流、尾、柱缓缓移动,当光线照到爵腹的饕餮纹时,他忽然“咦”了一声:“师父,这纹路里好像有东西?”
     陈轩走过去,蹲下身仔细观察。这件爵的饕餮纹间隙确实刻着极细的线条,不仔细看很容易以为是铸造时的流铜。他从背包里取出放大镜递给小林:“对着光看。”
     小林接过放大镜,屏住呼吸调整角度,片刻后瞪大了眼睛:“是字!这里面刻着字!”
     “是族徽。”陈轩解释道,“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常用族徽标识所有者,一般是象形文字或图形符号。”他用手电光在其他几件青铜器上移动,“你看,这些器皿上都有类似的微刻,但图案各不相同,说明它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家族或墓葬。”
     “那玄山氏是怎么把这么多青铜器收集到一起的?”小林好奇地问,他轻轻抚摸着一件青铜觚的表面,触手冰凉,纹饰的凹凸感清晰可辨。
     陈轩站起身,目光扫过整个石室:“玄山氏是清末民初的传奇鉴宝师,擅长追踪散佚的古物。从这些青铜器的保存状态来看,应该是他花费毕生精力从各地收集,然后统一藏在此处的。”他走到石室左侧的石台边,手电光落在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器上——那是一件鸮尊,整体铸成猫头鹰的形态,头部可以转动,双翼收拢,尾部着地形成三足,器身的羽毛纹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件鸮尊的工艺水平,堪比妇好墓出土的那件国宝。”陈轩赞叹道,“你看它的喙部和爪子,铸造得棱角分明,却又不失圆润,这种范铸工艺在商代晚期已经相当成熟,但能做到如此精细的并不多见。”
     就在这时,小林忽然在石室深处喊道:“师父,你快来看!这些青铜器底部都有字!”
     陈轩闻声走过去,只见小林正蹲在一排青铜器前,手里的手电光从器皿底部反射上来。陈轩俯身查看,果然在每件青铜器的内底或外底中心位置,都刻着一个清晰的篆书“玄”字。这个字刻痕较深,显然是器物铸造完成后特意凿刻的,与原本的铸造纹饰风格截然不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果然是玄山氏的收藏。”陈轩点点头,心中豁然开朗,“他在每件藏品上都刻下自己的姓氏,既作为标识,也像是一种传承的印记。”他站起身,目光再次扫过满室青铜器,忽然意识到一个细节,“小林,你有没有发现,这些青铜器虽然来自不同时期,但摆放得很有规律?”
     小林不解地挠挠头:“规律?不就是按鼎、簋、爵分开摆的吗?”
     “不止如此。”陈轩走到石室中央,用手电光在器物间划出弧线,“你看,从入口处开始,先是炊煮器,然后是食器,再是酒器,最后是礼器,这完全符合商周时期祭祀宴饮的器物使用顺序。而且每件器物的间距、朝向都经过精心调整,连石台的高度都随着器物大小变化,玄山氏当年藏这些东西时,一定花了极大的心思。”
     小林跟着师父的指引观察,果然发现石台的高度从入口处的三十厘米逐渐升高到最内侧的六十厘米,器物的摆放间距也几乎一致,在规整中透着一种仪式感。“他为什么要摆得这么整齐?直接堆起来不是更省地方吗?”
     “对于真正的收藏家来说,对待珍品就像对待老友。”陈轩的语气带着敬意,“玄山氏不仅是在藏宝,更是在展示和守护这些文化瑰宝。你看石室的通风情况,”他抬头用手电照向穹顶,“那里有细微的缝隙与外界相通,既能保持干燥,又能让空气缓慢流通,所以这些青铜器虽然历经百年,却没有严重的锈蚀,只是形成了一层均匀的氧化膜,这正是收藏青铜器的理想状态。”
     说话间,陈轩的天眼忽然感受到一阵更强的能量波动,源头来自石室最深处的石台。他示意小林跟上,缓步走向那里。越靠近石室尽头,空气中的凉意越明显,手电光照射在岩壁上,能看到细微的水珠凝结,显然这里的湿度比外侧更高一些。
     最深处的石台比其他石台都要宽大,上面只摆放着一件器物——那是一面直径约四十厘米的青铜镜,镜面朝下放置在特制的石托上,镜背朝上,装饰着繁复的蟠螭纹,边缘环绕着一圈云雷纹,正中央是一个凸起的桥形钮。
     “师父,这里还有面铜镜!”小林兴奋地想伸手去拿,却被陈轩拦住。
     “别动,先观察。”陈轩的目光落在铜镜上,天眼视野中,这面铜镜散发着与其他青铜器截然不同的能量场,那是一种更为活跃、更接近他体内天眼能量的波动。他蹲下身,仔细观察铜镜的背面,发现蟠螭纹的间隙里刻着细密的星点,排列看似杂乱无章,却隐隐构成某种图案。
     “这面铜镜的纹饰风格属于战国时期,但铸造工艺却有商周遗风。”陈轩轻声分析,“玄山氏把它单独放在最深处,显然这件铜镜的意义不一般。”他用手电光仔细检查铜镜边缘,忽然发现一处细微的刻痕,放大后看竟是一个极小的“鉴”字。
     “鉴?”陈轩心中一动,联想到之前玉牌上的线索和玄山氏的身份,“难道这面铜镜有特殊的用途?”他小心地屏住呼吸,指尖轻轻触碰铜镜的边缘,一股微弱的电流感顺着指尖传来,与他体内的天眼能量产生了明显的共鸣。
     就在这时,小林忽然指着铜镜旁边的石壁惊呼:“师父!这里有字!”
     陈轩转头看去,只见石台后方的岩壁上刻着几行小字,因为位置隐蔽且石壁潮湿,刚才竟没注意到。他用手电光聚焦在字迹上,辨认出那是用行楷书写的短句:“玄鉴藏真,星影迷踪,天眼开时,古今相通。”
     “玄鉴……”陈轩重复着这两个字,目光再次落在铜镜上,“难道这面铜镜就叫‘玄鉴镜?”他忽然想起师父笔记中曾提到过玄山氏有一件秘宝,能鉴别古物真伪,莫非就是这面铜镜?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仔细检查这面铜镜。在确保没有明显机关后,陈轩小心翼翼地握住铜镜的桥形钮,缓缓将镜面翻转过来。出乎意料的是,镜面虽然布满铜绿,却异常平整,没有明显的锈蚀痕迹。更奇特的是,当手电光照射在镜面上时,镜面没有像普通镜子那样反射光线,反而呈现出一种深邃的暗绿色,仿佛能吸收光线一般。
     “这镜子……照不出人影?”小林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身影在镜面上完全没有显现,镜面就像一块光滑的暗绿玉石,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
     陈轩也感到十分诧异,他将手电光抬高,让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镜面。当光线以四十五度角斜射时,镜面忽然泛起微弱的青光,原本模糊的表面逐渐清晰,竟缓缓映出石室顶部的影像!
     小林抬头看向穹顶,又低头看向镜面,惊得说不出话来:“镜……镜子里映的是天花板?可它明明是平放在石台上的啊!”
     陈轩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他用天眼仔细观察镜面,发现镜中映出的不仅是石室顶部的岩石结构,还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图案——那是布满穹顶的星图,无数细微的光点在镜面上缓缓移动,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星象图。而随着他体内天眼能量的流动,镜中的星图竟也随之微微变化,仿佛活了过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原来如此……”陈轩恍然大悟,“这面玄鉴镜不仅能映照实物,还能显现隐藏的星图!玄山氏留下的线索,恐怕就藏在这星图里。”他凝视着镜中缓缓流转的星象,忽然意识到,这或许只是青铜窖藏秘密的开始,而玄山氏留下的传承,才刚刚向他展露冰山一角。
     石室中,手电光与青铜器的幽光交织,三十余件国宝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陈轩轻轻将玄鉴镜放回石托,镜面再次恢复了暗绿色,星图隐去不见,但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股与天眼共鸣的能量波动并未消失,反而在他体内缓缓流淌,仿佛在指引着下一段旅程的方向。
     “师父,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小林的声音里充满了兴奋,眼前的发现已经远远超出了他对古玩收藏的认知。
     陈轩站起身,目光扫过满室的青铜器,最后落在玄鉴镜上,语气坚定地说:“这些国宝需要被妥善保护,但在此之前,我们得先解开玄鉴镜和星图的秘密。玄山氏费这么大功夫留下这些线索,绝不仅仅是为了藏几件青铜器,他一定在守护着更重要的传承。”他抬手看了看时间,“天色不早了,我们先记录下这里的情况,明天联系相关部门来进行保护性发掘。至于这面玄鉴镜……”陈轩的眼中闪过一丝决心,“它的秘密,我们必须弄清楚。”
     手电光再次在青铜器上缓缓移动,雷纹、饕餮纹、夔纹在光影中流转,仿佛一个个沉睡的密码,等待着被解读。而在石室最深处,玄鉴镜静静地躺在石托上,镜面下的星图虽已隐去,却在陈轩的天眼视野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预示着一场跨越千年的传承与揭秘,才刚刚拉开序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