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八十一)[1/2页]

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墨韵忠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1059章:窑址迷踪
     雨丝斜斜掠过景德镇的青瓦,陈轩将《辨瓷手记》裹进油布时,指腹蹭过纸页上“落马桥”三个字的朱砂批注。小林蹲在废弃柴窑的窑床前,手电筒的光柱刺破霉味,照亮砖缝里嵌着的半片青瓷——釉色如雨后青天,正是手记里提过的“官釉冰片纹”。
     “师父,这窑壁的刻字不对劲。”小林忽然扯了扯他的袖子。
     陈轩转头看去,西侧窑壁被烟火熏黑的砖石上,玄山氏那行“汝官哥钧定,秘在松柴中”的字迹下方,竟还有几处极浅的凿痕。他摸出玄鉴镜,镜面星图的微光漫过砖石时,凿痕处浮现出淡金色的墨迹,像是用矿物颜料写就的短句:“薪尽火传处,桥断有遗珍”。
     “落马桥窑址……”陈轩指尖叩了叩那行字,“手记里说,宋代官窑曾在此处设过临时窑场,后来因山洪冲垮运瓷的石桥才废弃。”话音未落,远处忽然传来树枝折断的脆响。
     小林立刻捂住手电筒,两人缩进窑口的阴影里。雨幕中,三个穿黑雨衣的人影正往柴窑这边走,为首那人手里的金属探测器发出滋滋轻响——是伪古堂的余党,他们竟顺着窑址的土腥味追来了。
     “往东边撤。”陈轩低声道,拽着小林钻进窑后丛生的芦苇。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跑了约莫半里地,前方忽然出现一道丈许宽的河沟,沟上横架着座朽坏的石板桥,桥桩上模糊的“落马桥”三个字被雨水泡得发胀。
     “桥断有遗珍……”小林忽然反应过来,指着桥底。陈轩用天眼扫过,果然在河床的淤泥下,感应到三团微弱却温润的能量波动,与玄鉴镜的共鸣如细弦轻颤。
     此时,身后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陈轩迅速脱下外套,撕成布条系在桥桩上打了个暗号——那是出发前和当地警方约定的信号。接着,他摸出玄鉴镜对准桥面,镜面星图骤然亮起,光束穿透雨幕,在对岸的老樟树上投下清晰的光斑。
     “就在那片淤泥里!”小林压低声音,看着陈轩从背包里翻出工兵铲。
     “不急。”陈轩却按住他的手,镜光忽然转向追来的三人,“让他们先‘帮忙。”
     伪古堂的人见他们停在桥边,立刻举着棍棒围上来。为首的刀疤脸刚要说话,玄鉴镜的光束突然扫过他怀里揣着的东西——那是件他们从别处盗来的仿宋瓷瓶,此刻在镜光下,瓶身的化学釉料泛出诡异的紫黑色。
     “假货贩子也敢追来?”陈轩冷笑一声,故意将玄鉴镜晃了晃,“你们要找的东西,在桥底呢。”
     刀疤脸果然上钩,挥手下令:“下去搜!”两个手下立刻踩着烂泥往河床摸去。就在这时,远处传来警笛声,三道光柱刺破雨雾——警方收到暗号赶来了。
     混乱中,陈轩拽着小林跳下河沟。工兵铲插入淤泥的瞬间,他用天眼锁定那三团能量源,精准地铲开表层的软泥。三件沾着河沙的瓷器渐渐显露:一件是贯耳瓶,釉面开片如冰裂;另一件是葵口洗,底足露胎处泛着“铁足”特有的赭红色;还有半片残碗,内壁刻着极小的“官”字。
     “拼起来看看。”小林急道。陈轩将残碗的断口对准贯耳瓶的颈部,严丝合缝。当玄鉴镜的光再次照上去时,完整的瓶身突然泛起流动的虹光,像有层薄雾在釉下缓缓舒展——正是手记里记载的“官釉活光”。
     警笛声已近在咫尺,刀疤脸等人的惨叫声混着雨声传来。陈轩望着手中的官窑贯耳瓶,忽然想起玄山氏在手记里写的那句话:“好物不避泥尘,真金不怕火炼。”雨落在瓶身上,顺着冰裂纹缓缓滑落,像是时光在釉面留下的泪痕。
     “师父,我们找到真东西了。”小林的声音里带着颤音。
     陈轩点头,将瓷器小心裹进油布:“不,是它们等了我们八百年。”远处,第一缕晨光正穿透云层,照在落马桥的断桩上,泛起一层温润的金光。
     第1060章:虹光秘语
     油布裹着的贯耳瓶在晨光里泛出淡青光泽,陈轩指尖刚触到釉面,瓶身突然震颤起来。那道在河沟里显现的虹光顺着冰裂纹游走,竟在半空凝成模糊的字迹,像用雾气写就的篆文。
     “这是……”小林举着相机的手顿住了。镜头里,虹光组成的“水”字正缓缓消散,紧接着又浮出个“火”字,笔画间似乎藏着流动的光晕。
     警车里的李队探出头喊:“陈老师,证物该移交了!”话音未落,贯耳瓶突然发出细若蜂鸣的震颤,虹光骤然收紧,化作一道银线钻进陈轩的玄鉴镜里。镜面原本沉寂的星图猛地亮起,北斗第七星的位置多出个旋转的光点。
     “这瓶子有问题。”陈轩低声道,将油布往小林怀里一塞,“你先跟李队回去做鉴定,我去趟玄山堂。”他摸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消息,转身往巷子深处的老宅院跑——那里藏着玄山氏留下的百余箱古籍,或许能找到虹光的线索。
     玄山堂的木门刚推开,满室的旧书味就混着樟木香气涌出来。陈轩直奔西厢房的书架,指尖划过《窑火考》《釉料谱》,最终停在最上层那本蓝布封皮的残卷上。这是三年前在苏州旧书市场淘来的,作者佚名,只在扉页画着座三足鼎,鼎下写着“水火既济”四个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八十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