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08章 燎原[1/2页]

幸好遇见神 班门弄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中国历史上,“州”的含义和数量是经常变化的。
     史记记载,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
     汉武帝时期,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将国家划成十三块,以“州”命名。
     那时,州的长官叫“刺史”,由中央任命。
     到东汉末年,各州人事权实际上独立了,不受中央委派,差不多等于是诸侯,其长官便改称“州牧”。
     “牧”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人手拿鞭子驱赶牲畜。州长官名用这个“牧”字,正是取“州民乃州官之畜物”的意思。
     后来有句话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其实是把州官形容的太仁慈了。
     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宋朝大文人陆游。他表面上是在踩州官,本质上是为州官洗白。因为他的潜台词是“州官与百姓的行事准则等同”。
     州官的行事准则,什么时候与百姓等同过?!
     史上第一个州牧是益州牧刘焉。
     刘焉有四个儿子。长子、次子参与密谋诛杀董卓余党李傕,事败被杀;三子早早病死;四子刘璋在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在诸葛亮的设计谋划下,刘备成功夺走刘璋的益州牧之职,霸占益州40多年,把富裕的益州本地人拖进无尽苦难深渊。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赤裸裸表达了他的图谋,只是把自己的目的打扮得像共产主义理想那么冠冕堂皇。
     有关东汉末年及三国的史籍,作者都把刘备的蜀汉作为正统政权来对待,所以对刘备、诸葛亮、蜀国多肯定、溢美之词。他们对这段史实的记叙,无不颠倒是非。
     真实的历史是:刘备、诸葛亮打着儒家仁义道德的旗号,却遵循丛林法则,暴力夺取刘璋祖业,并残忍屠戮益州当地反抗者。事后再洗白、甚至美化自己。
     回到正题。到魏晋时期,州长官又变回由中央委任。
     再到南北朝时,州的最大特点是重叠命名,不断分割繁衍,数量暴增。
     州长官多数称刺史,少数称州牧。
     称州牧的都是皇族宗室,有点诸侯味道。
     比如,首都洛阳所在的州叫司州,长官就叫司州牧。现任司州牧由丞相元雍兼任。
     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共有38个州。其中河南25州,河北13州。
     但到了胡太后摄政后期,北魏有111个州、519个郡、1352个县。
     之所以河北的“州”比河南的少,是因为北方有十几个比“州”高一品的“军镇”。
     军镇最初的概念可以用后世的“特区”去理解,只是比后世“特区”更特殊:军镇首先是政治特区,然后才是经济特区。
     北方六镇就是其中之六。
     六镇爆发大规模起义后,破六韩拔陵巅峰时期,“真王”政权覆盖整个北方六镇,还溢出到周边。
     与此同时,六镇南部、西南部诸州也爆发叛乱。叛军先后宣布建立割据政权。
     具体情况是:
     六镇以南黄河“几”字形内部,北边是阴山山脉、东边是太行山脉、西边是贺南山脉、南边是渭河~黄河。
     后世将这块区域命名为鄂尔多斯高原。
     “几”字形内有四个州(镇):北部是夏州(东部,州治统万城)、灵州(西、吴忠),南部是东夏州(东、魏平城)、高平军镇。
     “几”字形外,渭水~黄河以南,也有四个州,由东往西是:北华州、豳州、泾州、秦州。
     524年4月开始,高平镇(宁夏固原+甘肃平凉)爆发起义。匈奴族首领赫连恩、敕勒酋长胡琛各领一支起义军。两人后来合军,以胡琛为首。
     胡琛自称“高平王”。
     当时,高平镇将是匈奴族人赫连略。
     胡琛等人进攻高平镇,被赫连略击退,北遁。
     东夏州魏平胡族首领曹阿各拔是朝廷边军的一名队主。他带着手下军士,招募族人,宣布起义,并向北攻打统万城。
     秦州的羌族首领莫折大提率族人起义,他的副将叫卜胡。
     他们首先进攻高平军镇。破城后,斩杀镇将赫连略。
     莫折大提让卜胡留守高平镇,自己率军攻打其它地方。
     胡琛见羌族义军占领了高平镇,便分兵几路,攻打夏州、豳州、华州。
     洛阳西部形势如此恶劣,直接威胁京城安危,几位朝廷权臣也坐不住了。
     皇帝任命北海王元颢为左仆射、西道

第508章 燎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