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9 年 6 月的北京邮电部数据处理室,29 岁的数据工程师1968 年的《全国邮电业务统计年报》,纸页边缘用蓝笔标注着 34;气象电报延时 47%34; 的统计,旁边是交通部首季《铁路运输数据汇编》,油墨未干的 34;货物延误率 23%34; 数字与小李手中的 34;数据接口设计草图34; 形成刺眼对比。他的灰布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 1965 年的《全国邮政编码簿》,翻到 34;行业代码34; 页,空白处画满气象云图与列车轨道的抽象符号。镜头扫过斑驳的电传打字机,穿孔卡片在输纸口形成白色纸带瀑布,与窗外飘扬的 34;抓革命促生产34; 横幅构成特殊的时代注脚。字幕浮现:1969 年盛夏,当气象预警还靠人工抄报、交通调度依赖电话接力,一群夹着算盘和坐标纸的工程师在电传码与列车时刻表之间架设共享桥梁。小李们用放大镜比对数据格式,在保密柜里锁着的行业手册间寻找公约数,于气象卫星的二进制代码与铁路调度的十进制表格中编织数据网络 —— 那些被红笔圈破的单位换算表、在电传机旁堆积的废码带、用三种颜色标注的接口规范,终将在历史的信息共享史上,成为中国跨行业数据协作的第一组互通坐标。】
1969 年 6 月 5 日,邮电部大楼四层的跨部门协调会议室里,小李将《1968 年灾害预警延误分析报告》摔在铺着绿漆的会议桌上,25 岁的气象员小陈看着 34;台风预警比实测晚 3 小时34; 的红色标注,手中的铅笔在 34;电传码译错率 18%34; 的图表上划出歪斜的线。34;去年海河洪水,34; 小李敲了敲从河北防汛办带回的调度记录,泛黄的纸页上,气象雨量数据与邮电报务代码混杂成难以辨识的天书,34;不是我们没有数据,是数据在各部门的抽屉里睡大觉。34; 他面前的搪瓷缸里,隔夜的茉莉花茶漂着几片电传码纸带碎屑,与墙上悬挂的全国交通图、气象云图形成荒诞的拼贴。
一、抽屉里的数据孤岛
根据《1969 年跨行业数据共享档案》(档案编号 KXSJ19690601),小李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34;数据格式壁垒34;。在中央气象局,他们发现气象数据用二进制格雷码传输,而邮电系统使用 ASCII 码,34;就像中文和英文写在同一张纸上,34; 小李举着两份电传码纸带,一份是气象的 34;气压 1005hPa34; 编码为 34;34;,另一份邮电的 34;加急报34; 代码是 34;034;,34;机器看不懂,人也译错行。34;
6 月 10 日,首次数据对接试验在暴雨中失败。当气象局发送 34;暴雨红色预警34;,邮电报务员误将格雷码译为 34;晴转多云34;,小李蹲在电传机旁,看着纸带孔位与字符对照表,突然想起 1965 年统一邮政编码的经历:34;给数据加个 39; 行业身份证 39;。34; 他提出在数据开头增加 1 位行业码:气象 1、交通 2、邮电 3,这个源自邮政编码的灵感,让跨行业数据有了初步的 34;身份标识34;。
二、算盘上的单位战争
在制定 34;数据单位统一规范34; 时,团队遭遇 34;量纲混乱34; 难题。交通部门的 34;列车速度34; 用公里 / 小时,气象部门的 34;风速34; 用米 / 秒,小李带着算盘和《机械工程手册》,手工计算 18 种单位换算系数。34;就像把市斤换算成公斤,34; 他在黑板上列出 34;1m/s=3.6km/h34; 的换算公式,34;数据共享前,得先让单位能对话。34;
最棘手的是气象的 34;降水量毫米34; 与防汛的 34;水位米34; 转换。小李走访北京水文站,发现老技术员用 34;千分位小数点34; 手工对齐数据,立即制定 34;统一十进制规范34;:所有数值型数据保留 3 位小数,不足补零。这个源自财务记账的精细操作,让 34;25 毫米降雨34; 与 34;0.025 米水位34; 首次实现机器可读。
三、保密柜的格式暗战
7 月,团队在解决 34;数据安全边界34; 时陷入僵局。交通部门担心列车调度数据泄露,拒绝共享具体车次信息,气象局则对温度、气压的精确数据设置保密等级。小李借鉴 1964 年密码通信的 34;数据
第282章 邮电系统跨行业数据共享尝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