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72 年 1 月的北京东四邮电所,23 岁的营业员1971 年的《社区用户走访记录》,34;60 岁以上用户占比 27%,电话使用率不足 15%34; 的标注被红笔圈住,纸页边缘贴着王大爷的留言:34;拨号盘字太小,戴上老花镜也看不清34;。他的绿制服口袋里露出半截《邮电服务手册》,翻到 34;用户接待34; 章节,空白处画着放大的电话按键草图。镜头扫过营业厅角落的 34;72 型34; 电话机,黑色机身的拨号盘被手工贴上红色数字贴纸,与墙上悬挂的 34;为人民服务34; 标语和 34;工业学大庆34; 宣传画形成温暖的时代注脚。字幕浮现:1972 年初,当旋转拨号盘在年轻人手中飞速转动,一群穿着绿制服的邮电人开始蹲下身来,倾听老年人与通信时代的脱节之痛。小李们用放大镜观察老人的老花镜度数,在牛皮纸上手绘操作图谱,于旋转拨号的 34;滴滴34; 声与老人的叹息声中寻找沟通密码 —— 那些被红漆描粗的数字按键、在胡同里回响的上门铃声、用快板编写的拨号口诀,终将在历史的通信服务史上,成为中国邮电从 34;技术普惠34; 迈向 34;人文关怀34; 的第一组适老坐标。】
1972 年 1 月 10 日,东四邮电所的铁皮炉子烧得噼啪作响,小李将《老年用户通信需求调查表》摔在掉漆的柜台上,38 岁的所长老王看着 34;视力模糊听力下降 操作困难34; 的高频反馈,手中的搪瓷缸在 34;65 岁以上用户零投诉但零使用34; 的统计旁留下烫痕。34;西总布胡同的张奶奶,34; 小李敲了敲刚收回的问卷,泛黄的纸页上,老人用颤抖的笔画着无法拨通的电话,34;儿子在三线建设,三年没通电话,不是不想打,是不敢打。34; 他面前的 34;58 型34; 电话机,拨号盘数字仅有 1 厘米高,在冬日阳光里显得格外渺小。
一、胡同里的需求叩问
根据《1972 年邮电适老化服务档案》(档案编号 SLLN19720102),小李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34;技术鸿沟34; 难题。在砖塔胡同,他发现 70 岁的赵大爷对着电话发愁:34;听筒拿起来像举着块砖头,号码记在烟盒上,一紧张就看错。34; 老人床头的搪瓷缸里,泡着儿子从四川寄来的黄连,却泡不开通信的苦涩。
1 月 15 日,首场胡同座谈会在居委会的煤炉旁召开。当李大爷摸着电话说 34;按键比药片还小34;,小李突然想起母亲补袜子时用的放大镜 —— 他连夜用硬纸板制作 34;拨号辅助盘34;,将数字放大至 3 厘米,边缘画上不同颜色的区分线:34;1 是红色,像您家门口的灯笼;9 是绿色,像胡同口的邮筒。34; 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设计,让老人们的手指第一次敢触碰拨号盘。
二、话机旁的字体革命
在改良 34;72 型34; 电话机时,团队遭遇 34;字体辨识度34; 难题。印刷厂的宋师傅说:34;铅字最小只能刻 1.5 厘米,再大就走形。34; 小李却在裱画铺发现玄机:装裱师傅用金粉在宣纸上写大字,笔画边缘清晰。34;就像给数字穿件粗布衣,34; 他带着技工用红漆手工描粗数字,在拨号盘边缘加装凸点定位 —— 食指摸到凸点就是 34;534;,这个源自盲文的设计,让视力模糊的老人能凭触感拨号。
更细腻的改进在听筒设计。小李发现老人们常把听筒拿反,便在听筒两侧粘贴不同材质的贴纸:左侧贴毛线布代表 34;听简34;,右侧贴光滑铁皮代表 34;话筒34;,这个源自棉袄触感的记忆法,让赵大爷第一次没拿反听筒:34;左边软和,是耳朵贴的地方。34;
三、院墙上的图谱启蒙
为解决 34;操作流程复杂34;,小李在四合院的院墙上绘制 34;电话使用图谱34;。用连环画展示:第一步拿起听筒,第二步看着红色数字拨号,第三步等对方接听。每个步骤旁配有快板口诀:34;听筒要轻拿,拨号看红花,通了别着急,等响三声再说话。34; 当张奶奶跟着口诀拨出第一个电话,胡同里的孩子们跟着念:34;红 
第290章 邮电通信服务老年群体专项行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