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97章 邮电通信碳减排行动[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画面:1974 年 6 月的北京长途通信枢纽楼顶,43 岁的节能减排专员1973 年的《通信机房能耗统计年报》,34;北京枢纽年耗电量 1200 万度,相当于 3000 吨标准煤34; 的标注被红笔圈成焦黑,纸页边缘贴着老陈手绘的 34;机房散热示意图34;,密集的通风口与他手中的 34;74 型34; 太阳能板模型形成冷暖对比。他的蓝布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 1965 年的《工业节能手册》,翻到 34;制冷系统能效比34; 章节,空白处记着 34;地道风利用可行性34; 的潦草提纲。镜头扫过机房外墙的 34;工业学大庆34; 标语,与楼顶上刚架设的 5 组太阳能板在烈日下交织,板面上的 34;节能  7434; 红漆编号被晒得发亮。字幕浮现:1974 年盛夏,当通信机房的空调外机在酷暑中轰鸣,一群穿着粗布工装的邮电人在电表与太阳能板之间架设减碳桥梁。老陈们用算盘推演能耗曲线,在通风口测量热气流量,于柴油发电机的浓烟与太阳能的光斑间寻找平衡 ——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运维日志、在地道里凝结的水珠、用红漆写在蓄电池上的 34;省电  7434; 标号,终将在历史的通信能耗史上,成为中国邮电从 34;高耗能通信34; 迈向 34;绿色通信34; 的第一组减排坐标。】
     1974 年 6 月 5 日,北京长途通信枢纽的中央空调机房里,老陈将《机房温度异常报告》摔在布满水渍的操作台上,26 岁的机电工小王看着 34;服务器机柜温度超标 15℃34; 的红色预警,手中的扳手在 34;制冷系统能耗同比上涨 22%34; 的图表边缘划出凹痕。34;去年冬天,34; 老陈敲了敲结满水垢的冷却塔,泛黄的维修记录显示三个月更换了 17 个水泵叶轮,34;我们靠烧煤供暖,现在靠烧油制冷,通信枢纽成了碳排放的 39; 大锅炉 39;。34; 他面前的仪表盘上,柴油发电机的转速表指针在 34;1800 转 / 分34; 剧烈颤动,与窗外的蝉鸣共同构成高能耗的时代背景音。
     一、机房热浪的节能觉醒
     根据《1974 年邮电碳减排行动档案》(档案编号 JTJN19740601),老陈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34;机房高耗能34; 难题。在上海电报局,他们发现 34;69 型34; 载波机的电子管每小时消耗 0.8 度电,散热片上的灰尘导致效率下降 15%,34;就像给机器裹着棉袄跑步,34; 老陈用粉笔在机房地面画出能耗流向图,密集的箭头指向空调系统,34;我们得给设备设计件 39; 透气衫 39;。34;
     6 月 10 日,首次能耗实测在中关村机房展开。老陈带着红外测温仪爬上天花板,发现通风管道的铁皮温度达 55℃,相当于给机房额外加热。34;1964 年建设地下战备机房时,34; 他指着管道内壁的冷凝水,34;我们用青砖砌墙隔热,现在可以用同样的智慧降温。34; 这个源自三线建设的经验,让团队将目光投向被遗忘的地下通风道。
     二、太阳能板的屋脊革命
     在推广 34;太阳能供电34; 时,团队遭遇 34;设备兼容性34; 质疑。财务科老张拍着算盘:34;30 块太阳能板相当于 20 台载波机的造价。34; 老陈没有反驳,而是带着团队在大兴试点:将 34;74 型34; 太阳能板接入备用电源,三个月节省柴油 300 升。34;就像给通信枢纽装了个 39; 阳光蓄电池 39;,34; 他展示着用废胶片制作的光照  发电量曲线,34;晴天发电,阴天储能,比柴油发电机更可靠。34;
     最关键的突破在电池适配。老陈发现国产铅酸蓄电池在高温下容量衰减 30%,借鉴 1969 年卫星通信的蓄电池保温技术,设计出 34;双层陶瓷隔热箱34;,将电池温度控制在 25℃±5℃。当大兴机房的太阳能供电系统在 40℃酷暑稳定运行,老张的算盘珠子终于停在 34;三年回本34; 的节点。
     三、制冷系统的循环暗战
     7

第297章 邮电通信碳减排行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