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4 年 9 月的马兰基地通信站,陈恒的练习本上 “起爆” 二字被红笔拆解,每一笔的起笔方向(横→00、竖→01、撇→10、捺→11)标注在旁,11 画的笔画轨迹与 11 位二进制密钥 “” 形成对应波形。特写笔迹压力计显示 37 克力时,笔尖在纸上的刻痕深度(0.1 毫米)与密钥钢板的纹路深度完全一致。数据流动画显示:11 画 =“起” 7 画 +“爆” 4 画,37 克力笔迹压力与 1964 年 8 月的部首频率 37 次 / 100 字形成 1:1 安全基准比,两者叠加生成的 “11×37=407” 与 1964 年 7 月的平均笔画数 6.3 形成 64.6:1 的最终加密强度比。字幕浮现:当 “起爆” 二字的每一笔都成为密钥的最后一块拼图,起笔方向与笔迹压力共同锁定加密的终极保险 ——1964 年的最后优化不是简单的参数调整,是中国密码人用文字细节完成的加密闭环。】
【镜头:密码机的显示屏上,“起爆” 二字的笔画动态拆解动画与二进制密钥同步生成,横画出现时密钥位显示 “00”,竖画对应 “01”,撇捺分别对应 “10”“11”,11 位密钥的校验成功提示音与练习本上的笔画计数(11 画)同时响起。陈恒用压力笔在纸上重复书写 “起爆”,每次起笔的压力值稳定在 37 克力,笔尖在复写纸上留下的痕迹(每层 0.03 毫米)与密钥层级完全对应。远处报务员的练习本上,笔画方向误差均控制在 ±2 度内,与 1964 年 3 月的角度标准一致。】
1964 年 9 月 5 日清晨,陈恒在核爆前的最后加密方案评审中发现隐患:“起爆” 指令在 8 月的模拟传输中出现 2 次校验延迟,最后定位到笔画拆解的冗余步骤。他将 “起”(7 画)和 “爆”(4 画)写在透明纸上,叠加后发现第三笔横画与第七笔竖画的角度偏差达 5 度,这在二进制转换中会造成 “00” 与 “01” 的混淆。“笔画不仅要数对数量,方向和力度都得标准化,” 他对团队成员说,从抽屉取出压力笔,首次测量书写 “起” 字撇画的力度 ——37 克力时墨迹清晰度最佳,与 1963 年签名压力完全吻合。
当天的技术校准会上,陈恒制定笔画方向编码规则:横画起笔对应基础加密算法(00),竖画对应动态加密算法(01),撇画对应抗干扰算法(10),捺画对应应急加密算法(11)。他在黑板上演示 “起爆” 的完整加密过程:“起” 字第一笔横→00,第二笔竖→01,直至第七笔捺→11;“爆” 字四笔分别对应 10、00、01、11,组合成 11 位二进制密钥 “”。报务员小李尝试书写时,第三笔撇画的角度偏了 3 度,陈恒立刻用红笔标注:“角度误差超过 2 度就要重写,这不是书法练习,是密钥生成。”
【特写:陈恒用角度尺测量 “起” 字第三笔撇画(37 度),与 1964 年 3 月的笔画基准角度完全一致。压力计显示书写 “爆” 字最后一笔捺画时,37 克力对应的笔尖形变(0.03 毫米)与密钥钢板的刻痕精度标准对应。练习本上的 “起爆” 二字旁,标注
第573章 年9月:笔画终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