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66章 年1月1日 新篇开篇[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画面:1966年1月1日0时0分,北京指挥部的台灯照亮陈恒铺开的计划本,钢笔尖悬在纸面3.7毫米处,与1962年11月3日他签署首份加密方案时的笔尖高度完全一致。计划本首行“沿用37级优先级框架”的字迹,与1962年《核心加密规程》第37页的标题在紫外线下呈现相同的荧光反应。四川基地与地拉那中心的同步计划本上,新增的19项国际适配参数表边缘,均有一道1.9毫米的折痕——这是1962年规定的“紧急参数页折叠标准”。三地计划本的页码总和37+19+19=75,恰好等于19621966年的总月数。字幕浮现:当1966年的钢笔接续1962年的笔迹,37级框架与19项参数的咬合处,藏着技术传承最坚硬的榫卯。】
     1966年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指挥部的窗棂,在计划本上切割出精准的明暗交界线,陈恒的拇指摩挲着1962年计划册的牛皮封面,那里还留着核爆观测时溅上的0.37平方厘米灼痕。他翻开1966年计划的第19页,新增的“国际信道加密延迟≤0.37秒”参数旁,用铅笔标注着“参照1962.5.19测试数据”,这行小字的倾斜角度7度,与1962年原始测试报告上的批注完全一致。
     老工程师赵工抱着1962年的参数档案走进来,牛皮纸袋上的蜡封编号“6237”在暖气中微微融化,露出里面37级优先级的原始论证稿。“1962年第19次评审会,王工拍着桌子说‘这37级要管十年。”赵工的指甲在“第7级抗干扰优先级”上划出浅痕,那里记载着1962年核爆后第37天的电磁环境数据,与1966年地拉那中心的实测频谱在19个频段完全重叠。陈恒突然注意到,1962年论证稿的第19页边缘,有一行被咖啡渍覆盖的小字,显影后是“预留19项国际接口”——这正是当前新增参数的精确数量。
     我方技术员小李带着四川基地的计划副本冲进屋时,军靴在水泥地上蹭出的痕迹长度19厘米,与1962年他父亲在核爆观测站留下的脚印尺寸分毫不差。“地拉那测试组来电,19项参数的第7项通不过!”小李摊开的测试报告上,“跨时区密钥同步误差0.38秒”的红色数据刺眼,但陈恒却指着1962年《容错设计规范》第37页:“允许±0.01秒浮动,这是1962年就留的余量。”果然,重新校准1962年生产的基准时钟后,误差锁定在0.37秒。
     争论在午后爆发,刚从国外进修回来的年轻工程师把计划本拍在桌上:“国际通信哪用得着37级这么繁琐?”他的钢笔在“第19级核级冗余”上划出墨痕,恰好在1962年某工程师批注的“此级不可删”之上。陈恒没说话,只是播放1962年的事故录音,里面是因简化优先级导致的密钥泄露警报,持

第766章 年1月1日 新篇开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