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96章 体积压缩[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1971 年 7 月 10 日 8 时 37 分,北京某电子实验室的操作台上,军用 “67 式” 加密模块的金属外壳被拆开,露出内部密密麻麻的分立元件,37 立方厘米的电路板在台灯下泛着陈旧的铜色光泽。小张(电子工程师)戴着放大镜眼镜,手里捏着一把 0.19 毫米的镊子,正将一枚贴片电阻(尺寸 2.5×1.2 毫米)往多层陶瓷基板上贴;老吴(算法专家)趴在旁边,用铅笔在电路草图上标注 “冗余电路删除区”,旁边写着 “抗核辐射模块(7cm3)可移除”;小王(测试员)捧着精度 0.01 立方厘米的量杯,准备测量集成后的模块体积;老周(机械负责人)则拿着机械密码锁的触点图纸,琢磨 “怎么让机械锁转对了,电子模块才通电”。
     实验室墙上的白板写着三个核心目标:“体积 37→19cm3”“功耗 190→97mA”“机械  电子联动可靠”,每个目标旁都画着红圈。“军用模块是按战场环境设计的,抗核辐射、抗冲击的冗余太多,外交用不上,必须砍。” 小张的声音透过放大镜传来,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块多层基板放在量杯里,水面上升 12cm3,“再把贴片元件焊上去,应该能压到 19cm3。” 老吴补充:“功耗要是降不下来,外交人员的蓄电池(1900mAh)撑不了 19 小时,到了纽约就断联。” 一场围绕 “军用模块外交化” 的集成攻坚战,在实验室的焊锡味与图纸翻动声中开始了。
     一、集成前筹备:电路拆解与协同设计的 “基础铺垫”(1971 年 7 月 3 日  9 日)
     1971 年 7 月 3 日起,团队就为加密模块集成做准备 —— 核心是 “摸清军用模块冗余、选对小型化元件、设计机械  电子接口”,毕竟集成不是简单拼接,要在压缩体积、降低功耗的同时,确保加密性能不打折。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电路拆解→元件选型→接口预演”,每一步都透着 “去冗余、保核心” 的谨慎,小张的心理从 “军用技术的敬畏” 转为 “外交适配的思考”,为 7 月 10 日的集成筑牢基础。
     军用加密模块的 “电路拆解”。小张团队用精密螺丝刀拆解 “67 式” 模块,将 37 立方厘米的电路拆分为 4 部分,逐一测量体积与功能:①核心加密电路:17cm3(含 15 块分立电路板,实现 17 层嵌套算法);②军用冗余电路:7cm3(抗核辐射电路 3cm3、战场抗干扰线圈 2cm3、备用电池接口 2cm3,外交场景无需这些功能);③散热系统:7cm3(金属散热片 + 风扇,军用需抗 60℃高温,外交场景最高 40℃,可简化);④供电与接口电路:6cm3(含军用标准接口,需改为外交设备适配的微型接口)。“冗余电路占了近 20% 体积,功耗也高,比如抗核辐射电路静态电流就有 37mA,必须删掉。” 小张在拆解报告上圈出 “可移除区”,老吴复核后确认:“删掉这些,算法核心功能不受影响,抗干扰率仍能保持 97%(达标)。”
     小型化元件的 “选型与验证”。团队从 3 类元件中选定小型化方案:①贴片元件:选用国产 0805 规格贴片电阻(体积 0.019cm3,是军用分立电阻的 1/3)、贴片电容(0.007cm3),以及 1970 年刚量产的贴片芯片(体积 0.19cm3,集成度是分立元件的 7 倍),经测试,贴片元件的抗干扰率 97%,与军用分立元件一致;②多层陶瓷基板:选用 0.7 毫米厚的氧化铝陶瓷基板(体积 12cm3,可集成 15 块分立电路板的功能,比原来的 15 块板体积减少 5cm3),散热效率比玻璃纤维基板高 37%,无需风扇散热;③微型接口:将军用标准接口(体积 2cm3)改为微型航空插头(体积 0.7cm3),适配外交便携设备。“元件选对了,体积就能降一半。” 小张拿着贴片元件样品,在多层基板上摆模拟布局,初步测算体积约 17cm3,加上外壳 2cm3,刚好 19cm3。
     机械  电子接口的 “预设计”。老周与小张协同设计联动接口:①机械触点:在机械密码锁的第 6 组齿轮上装一个金属触点,当密码正确输入(齿轮转动到预设位置),触点与模块供电端闭合,给电子模块通电;②防误触设计:触点采用 “双极触发”,需齿轮转动到位后,同时接触两个电极才能通电,避免单触点误碰;③位置适配:根据机械密码箱的内部空间(长 37cm、宽 19cm、高 7cm),确定电子模块的安装位置(箱体右侧,距机械锁 19mm),确保触点能精准对接。“机械锁要是转错了,电子模块坚决不能通电,不然加密就没意义了。” 老周画了触点联动时序图,小张测试后确认:“触点闭合后,模块通电响应时间 0.19 秒,符合要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模块小型化实施:37→19 立方厘米的 “技术突破”(1971 年 7 月 10 日 9 时  12 时)
     9 时,模块小型化正式开始 —— 小张按 “拆冗余→贴元件→焊基板→装外壳” 的步骤操作,小王实时测量体积,老吴监测加密性能,核心是将 37 立方厘米的军用模块压缩至 19 立方厘米,同时确保 17 层嵌套算法正常运行。实施过程中,团队经历 “体积超标→布局优化→达标验证”,人物心理从 “初期乐观” 转为 “细节调整的专注”,最终实现体积目标。
     冗余电路的 “移除与核心保留”。小张先用热风枪拆下军用冗余电路:①抗核辐射电路:焊下 3 块专用芯片,体积减少 3cm3,测试显示加密速率仍为 192 字符 / 分钟(无影响);②抗干扰线圈:取下 2 个铜线圈,体积减少 2cm3,抗干扰率从 99% 降至 97%(仍达标);③备用电池接口:拆除接口电路板,体积减少 2cm3,改为直接接入外交设备蓄电池。“冗余拆完,核心电路体积 17cm3,接下来就看元件集成了。” 小张将核心电路的 15 块分立电路板的线路,重新设计到 3 块多层陶瓷基板上(每层集成 5 块板的功能),基板尺寸 3.7×5.1×0.7 厘米,体积 12.9cm3。
     贴片元件的 “焊接与布局优化”。小王协助小张焊接贴片元件:①按 “核心芯片→电阻→电容” 的顺序,将 190 个贴片元件逐一焊在基板上,每个元件的位置都经过 CAD 设计,确保紧凑且不影响散热;②初期布局后,测量体积为 21cm3(超 19cm3 目标),小张发现 “电容排列太松散”,重新调整后,将电容间距从 0.19mm 缩至 0.07mm,体积减少 1.7cm3;③最后焊微型接口,体积增加 0.3cm3,总装后体积 19cm3(基板 12.9 + 元件 6.1 + 接口 0.3  重叠 0.3),刚好达标。“差一点就超了,还好调整了电容布局。” 小王兴奋地用量杯复测,水面上升 19cm3,误差≤0.1cm3。
     小型化后的 “性能验证”。老吴立即测试加密性能:①算法运行:输入测试密钥,模块成功执行 17 层嵌套算法,加密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与军用模块一致);②抗干扰测试:用美方常用的 19 种干扰信号测试,抗干扰率 97%(达标);③稳定性测试:连续运行 19 小时,模块无死机,密钥生成错误率 0.01%(≤0.07%)。“体积压下来了,性能没丢,这步成了!” 老吴在测试报告上签字,小张松了口气:“之前担心拆了冗余电路会影响算法,现在看来,军用的冗余确实是‘过剩了。”
     三、功耗优化测试:190→97mA 的 “参数验证”(1971 年 7 月 10 日 13 时  15 时)
     13 时,体积达标后,团队立即开展功耗测试 —— 核心是将模块工作电流从 190mA 降至 97mA,适配外交便携设备的 1900mAh 蓄电池(按 97mA 功耗,续航约 19.6 小时,满足 19 小时需求)。测试中,小张用功耗仪监测不同工况的电流,老吴优化算法代码,小王记录数据,经历 “功耗分析→优化调整→达标验证”,人物心理从 “功耗超标的焦虑” 转为 “参数达标的踏实”。
     功耗超标的 “原因分析”。小张用 HD1 型功耗仪(精度 0.1mA)测试初始功耗:①待机电流:70mA(军用模块待机需维持冗余电路,电流高);②工作电流(加密时):190mA(分立元件静态电流大,15 块板的线路损耗也高);③峰值电流(密钥生成时):270mA(远超蓄电池承受上限)。老吴分析原因:①元件类型:军用分立元件的静态电流是贴片元件的 3 倍,比如某电阻军用款电流 7mA,贴片款仅 2mA;②算法冗余:军用算法有 “双重校验” 步骤,增加 19mA 电流,外交场景无需双重校验;③线路设计:15 块分立板的连线长,损耗大,多层基板集成后线路缩短,损耗会降低。“要降功耗,得从元件、算法、线路三方面入手。” 老吴说,他建议先换贴片元件,再优化算法。
     功耗优化的 “分步实施”。团队按 “硬件→软件” 的顺序优化:①元件替换:将剩余的 19 个军用分立元件换成贴片元件,测试显示待机电流降至 37mA,工作电流降至 150mA(降 40mA);②算法优化:老吴删除算法中的 “双重校验” 步骤,增加 “单次校验快速响应” 逻辑,测试显示工作电流再降 37mA,至 113mA;③线路优化:小张将多层基板的线路宽度从 0.19mm

第896章 体积压缩[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