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18章 使命确认[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1971 年 10 月 18 日 6 时 37 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电磁监测仪屏幕稳定显示 “175 兆赫,干扰值  152dBm”,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24 小时轮班表》,“小李 / 小周(6:0014:00)、老吴 / 老郑(14:0022:00)、小陈 / 小林(22:006:00)” 的班次用红笔圈出,每个时段旁都标注 “1 人操作、1 人警戒”。小李(密码员)穿着深蓝色中山装,正用微型毛刷清洁密码箱的齿轮舱,指尖在金属部件上轻轻划过,生怕留下划痕;搭档小周(驻地密码员)站在保密室门口,手里攥着《紧急处置流程卡》(编号外  美  应  ),卡上 “密码箱被撬→启动自毁→销毁密钥手册” 的三步流程被反复折叠,边角已泛白;老周(驻地主任)坐在桌旁,面前摆着《每日通信时段确认表》,纽约时间 9:00、15:00、21:00 三个时段被画了加粗的横线,旁边写着 “突发用 210 兆赫应急频段”;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则在调试加密电话,话筒里传来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的声音:“9 点准时接收你们的设备状态报告,别耽误。”
     “今天是联合国会议正式开始的第一天,咱们的保障不能出任何错 —— 轮班时少一次检查,紧急时慢一秒决策,都可能出大事。” 老周的声音压得很低,他指了指轮班表,“每班必须两人在场,操作的盯设备,警戒的盯环境,谁也不能单独离开。” 小李放下毛刷,拿起轮班表:“我和小周早班,6 点到 14 点,9 点准时和国内对接,记牢了。” 小周晃了晃手里的流程卡:“紧急处置的三步,得双人确认才能动,自毁装置触发压力 19kg,手册销毁要用水浸 + 碎纸,一步都不能漏。” 保密室外传来代表团成员出发的脚步声,室内的仪器蜂鸣声与钟表 “滴答” 声交织,一场围绕 “联合国会议通信保障” 的职责落地,在晨光中的保密室里拉开序幕。
     一、保障前筹备:职责依据、轮班制定与流程考据(1971 年 10 月 16 日  17 日)
     1971 年 10 月 16 日首次测试成功后,驻地团队立即启动保障筹备 —— 核心是 “明确保障职责的历史依据、制定科学轮班表、考据紧急处置与通信流程”,毕竟联合国会议期间,密码箱需 24 小时处于可用状态,若轮班混乱、流程模糊,可能导致设备失控或通信中断,直接影响代表团外交通信。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依据梳理→轮班设计→流程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防职责疏漏” 的谨慎,老周的心理从 “测试成功的踏实” 转为 “保障失误的焦虑”,为 10 月 18 日的职责落地筑牢基础。
     保障职责的 “历史依据与核心要求”。团队从两方面明确职责框架:①依据考据:依据《1971 年联合国会议外交通信保障规程》(编号外  联  保  7101),会议期间需履行 “三项核心职责”——24 小时设备值守(防物理破坏与信号干扰)、紧急情况处置(防设备被盗或泄密)、定时与国内对接(确保通信畅通),规程同时规定 “所有操作需双人协同,单人无权决策”;②职责细化:值守职责含 “每小时检查设备状态(锁具、指示灯、电量)、实时监测频段干扰(175 兆赫为主,210 兆赫备用)”;处置职责含 “识别异常(撬箱、干扰超标)、启动应急(自毁、换频段)、销毁涉密材料(密钥手册)”;对接职责含 “固定时段发送设备状态、接收国内指令、突发情况启用应急频段”;③责任划分:明确 “操作密码员(小李、小周等)负责设备操作与通信,警戒密码员负责环境监测与紧急报警,老周负责整体协调,小郑负责外部联络”,避免职责交叉或空缺。“这些职责不是随便定的,1965 年驻联合国某代表团曾因单人值守,导致密码箱被误碰锁死,后来规程就明确要求双人轮班。” 老周在筹备会上展示规程原文,小郑补充:“咱们的职责和国内外交部会议保障的要求一致,只是多了纽约的特殊环境应对,比如美方监测的警惕。”
     24 小时轮班表的 “科学制定”。团队按 “人体作息 + 设备需求” 设计轮班:①班次划分:将 24 小时分为 3 班,每班 8 小时(早班 6:0014:00、中班 14:0022:00、晚班 22:006:00),避免每班时长过长导致人员疲劳(参考《1971 年外交人员值守作息标准》,每班最长不超 8 小时);②人员搭配:每个班次安排 2 名密码员,1 名有会议保障经验(如小周、老吴),1 名熟悉设备操作(如小李、小陈),形成 “经验 + 技术” 的互补,早班小李(操作)+ 小周(警戒)、中班老吴(操作)+ 老郑(警戒)、晚班小陈(操作)+ 小林(警戒);③时段适配:将固定通信时段(9:00、15:00、21:00)分别纳入早班、中班、晚班,确保每个时段都有专人负责,避免跨班交接遗漏;④休息安排:为轮班人员预留 1 小时用餐时间(早班 11:0012:00、中班 19:0020:00、晚班 3:004:00),用餐时需 2 人同时在场,不得单独离开保密室。“晚班最难熬,22 点到 6 点,正是犯困的时候,所以安排小陈和小林,他们年轻,精力好。” 老周指着轮班表,小李补充:“我和小周早班,9 点对接国内,刚好在精力最充沛的时候,不容易出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紧急处置与通信流程的 “考据确认”。团队针对两类核心流程做考据:①紧急处置流程:依据《1971 年外交密码设备应急处置条例》(编号外  应  条  7101),“密码箱被撬→启动自毁→销毁密钥手册” 三步需满足 “双人确认撬箱事实(锁芯有撬动痕迹 + 报警信号触发)、双人授权自毁(输入各自应急密码,误差≤0.3 秒)、双人监督手册销毁(先用水浸 19 秒软化纸张,再放入碎纸机)”,自毁装置触发后需立即撤离保密室,避免碎片伤人;②通信流程:考据《1971 年中美外交通信时段协议》,确定纽约时间 9:00、15:00、21:00 为固定对接时段(此时段北京为 21:00、3:00、9:00,国内技术团队值守完备),每次通信需发送 “设备状态(锁具、电量、干扰值)、会议保障进展(无敏感内容)”,突发情况(如 175 兆赫被干扰)可启用 210 兆赫应急频段,启用需双人确认并记录。“紧急处置的每一步都要双人确认,比如自毁,要是单人能启动,可能误触;手册销毁用水浸,是为了防止碎纸后被拼接。” 小周展示应急条例,小郑补充:“固定通信时段是和美方协商好的,他们承诺这三个时段不干扰 175 兆赫,应急频段 210 兆赫是咱们的备用,没提前告知美方,更安全。”
     二、24 小时双人轮班:日常值守的职责落地(1971 年 10 月 18 日 6 时  24 时)
     10 月 18 日 6 时,24 小时轮班正式启动 —— 早班小李(操作)与小周(警戒)率先到岗,按 “操作盯设备、警戒盯环境” 的分工开展值守;中班老吴与老郑 14 时接班,延续相同职责;晚班小陈与小林 22 时到岗,重点应对夜间犯困与突发干扰。值守过程中,团队经历 “早班保障、中班衔接、晚班警戒”,每一班次都透着 “职责不缺位”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早班的专注” 转为 “交接时的细致”,小周则全程保持警惕,确保环境无异常。
     6 时  14 时:早班值守(小李操作 + 小周警戒)。这是会议第一天的首个班次,两人按流程落地职责:①设备检查(每小时 1 次):小李每小时整点检查密码箱 “锁芯无撬动(用放大镜)、指示灯绿(激活待命)、蓄电池电量 1900mAh(满电)”,7 时记录 “7:00,设备全正常,干扰值  152dBm”,8 时补充 “8:00,齿轮舱无灰尘,密钥接口清洁”;②环境警戒(实时):小周站在保密室门口,每 10 分钟巡视一次室内外(室内无无关人员,室外无可疑车辆靠近),9 时发现一名代表团工作人员想进入保密室,立即核验《准入证》,确认无权限后引导离开;③固定通信(9 时):小李操作加密终端发送 “设备状态:锁具完好,电量 1900mAh,175 兆赫干扰值  152dBm;保障进展:早班值守正常,无异常”,国内 9 时 03 分回复 “收到,继续保障”,两人在《通信记录表》上签字;④用餐衔接(11 时  12 时):两人同时在保密室内用餐(压缩饼干 + 温水),小李用餐时将密码箱放在身前,小周边吃边盯门口,确保设备不脱离视线。“早班最关键,要给后面的班次打基础,每小时检查不能漏,9 点对接也不能晚。” 小李在 14 时交接前最后一次检查设备,小周补充:“室外没发现可疑情况,就是有工作人员想进来,已经拦住了,准入证一定要查严。”
     14 时  22 时:中班值守(老吴操作 + 老郑警戒)。中班正值会议午休与下午时段,人员流动增多,值守压力加大:①设备维护(15 时):老吴在 15 时固定通信前,用微型毛刷清洁密码箱齿轮舱,避免灰尘导致卡顿,测试 “175 兆赫发送功率 19dBm,正常”;②环境管控(16 时):老郑发现保密室窗户屏蔽膜有 1cm 缝隙(可能被风吹动),立即用导电胶修补,测试屏蔽效能恢复 87dB,记录 “16:00,屏蔽膜修复,无干扰泄漏”;③固定通信(15 时):老吴发送 “设备状态:屏蔽膜修复,电量 1710mAh,干扰值  153dBm;保障进展:中班无异常”,国内 15 时 05 分回复 “收到,注意夜间值守”;④交接准备(21 时):提前 1 小时整理《中班值守记录》(共 8 次设备检查、1 次屏蔽修复、1 次通信),22 时与晚班小陈、小林共同检查设备,确认 “锁芯完好、电量 1620mAh、干扰值  152dBm”,签字交接。“中班人多,要特别注意环境,比如窗户屏蔽膜,要是没发现,信号可能漏出去。” 老吴说,老郑补充:“15 时通信很顺,国内回复及时,就是电量消耗比预想快,晚班要记得充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2 时  24 时:晚班值守(小陈操作 + 小林警戒)。夜间人员活动减少,但犯困与突发干扰风险升高:①犯困应对(23 时):小陈出现眼皮沉重,立即涂风油精、喝无糖咖啡,每 30 分钟活动手指 19 次,避免操作失误;小林则每隔 15 分钟与小陈对话一次,保持两人清醒;②设备充电(23 时 30 分):小陈发现蓄电池电量降至 1530mAh,按规程连接专用充电器,设置 1 小时后自动断电(避免过充),记录 “23:30,开始充电,预计 0:30 满电”;③干扰监测(24 时):小林监测到 175 兆赫干扰值短暂升至  147dBm(仍低于  100dBm 异常阈值),判断为民用信号,记录 “24:00,干扰值波动,无风险”;④应急准备:两人将《紧急处置流程卡》放在手边,小陈调试应急频段 210 兆赫的接收功能,确保突发时能立即切换。“晚班最容易犯困,风油精和咖啡是必备的,还要时刻盯着干扰值,怕美方夜间突然监测。” 小陈说,小林补充:“充电时要盯着,怕充电器故障,还好现在一切正常。”
     三、紧急处置流程:“撬箱  自毁  毁册” 的演练与落地(1971 年 10 月 18 日 10 时  12 时)
     10 时,团队按计划开展紧急处置演练 —— 模拟 “密码箱被撬” 场景,小李(操作)、小周(警戒)为演练主角,老周监督流程,小郑记录时间,核心是 “验证三步流程的可行性,确保双人确认不遗漏、应急动作不慌乱”。演练过程中,团队经历 “场景模拟→流程执行→复盘优化”,每一步都透着 “防实战失误”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演练前的紧张” 转为 “执行后的踏实”,小周则在 “是否启动自毁” 的模拟决策中,体会到职责的沉重。
     10 时  10 时 15 分:“密码箱被撬” 场景模拟。老周提前布置模拟场景:①撬箱痕迹:用专用工具在密码箱锁芯旁制造细微划痕(模拟撬动),触发设备内置的 “撬箱报警”(指示灯闪烁红 + 蜂鸣);②环境设置:安排 1 名便衣人员在保密室外徘徊(模拟可疑人员),小郑用信号发生器注入  97dBm 的 175 兆赫干扰信号(模拟美方监测),营造 “多重紧急” 氛围;③演练指令:老周对小李、小周说 “现在密码箱被撬,按流程处置,注意双人确认”,同时启动秒表计时。“场景和真的一样,锁芯有划痕,还报警,外面还有人徘徊,有点紧张。” 小李盯着闪烁的指示灯,小周则立即挡在密码箱前,防止 “可疑人员” 靠近。
     10 时 16 分  10 时 30 分:三步流程执行。小李与小周严格按流程操作:①第一步:确认撬箱事实(10 时 16 分  10 时 20 分):两人共同检查 “锁芯划痕(用放大镜确认是撬动痕迹)、报警信号(蜂鸣持续,指示灯闪烁红)”,小周通过保密室窗户观察 “可疑人员仍在徘徊”,小李记录 “确认为撬箱,需启动应急”,两人在《应急确认单》上签字;②第二步:启动自毁装置(10 时 21 分  10 时 25 分):小李输入应急密码前 3 位 “713”,小周输入后 3 位 “709”,两人同时按下 “自毁确认键”(误差≤0.2 秒),密码箱发出 “嘀嘀” 两声,显示 “自毁准备就绪,10 秒后启动”,老周立即喊 “演练暂停”(避免真自毁),记录 “自毁流程耗时 4 秒,符合要求”;③第三步:销毁密钥手册(10 时 26 分  10 时 30 分):两人从保险柜取出密钥手册,先放入盛水的容器浸泡&nbs

第918章 使命确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