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1 年 11 月 18 日 8 时 07 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晨光透过屏蔽膜窗户,在电磁监测仪的波形屏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趴在仪器前,手指死死按住 “波形冻结” 键,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 屏幕上原本规律的 170 兆赫跳频波形,此刻被一道深色干扰带紧紧 “咬住”,我方信号跳变到哪个频率,干扰就同步跟进,强度显示 “27dBm”,红色预警灯长亮不熄;小李(密码员)坐在加密终端前,刚录入完 “11 月 19 日代表团分组讨论安排” 的 380 字符指令,手指悬在 “发送” 键上,指尖因紧张而发凉;搭档小周(驻地密码员)蹲在密码箱旁,手里攥着《抗干扰参数手册》(编号外 美 抗 参 ),手册上 “跳频间隔调整” 的章节被反复折叠,边角已磨出毛边;老周(驻地主任)则握着加密电话,听筒里传来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的电流声,他的声音因急切而沙哑:“陈恒,170 兆赫出问题了!干扰跟着我们跳,不是之前的固定杂波,快分析!”
“11 月 10 日换密钥后这 8 天,通信一直顺,今天突然变了 —— 干扰会跟踪,我们跳哪它跟哪,27dBm 的强度,发出去国内肯定收不全!” 小郑的声音带着急促,他调出 10 分钟前的波形记录,“你看,之前杂波是固定的,现在跟着跳频点走,美方肯定升级设备了!” 小李抬头看了眼监测仪,指令还停在终端屏幕上,没敢发送:“要是现在发,分组安排传不回去,明天讨论就乱了。” 老周终于接通陈恒的电话,语速快得几乎没停顿:“干扰跟踪跳频,强度 27dBm,170 兆赫,你那边能不能快点分析?” 保密室内,监测仪的刺耳蜂鸣声、电话的电流声与钟表 “滴答” 声交织,一场围绕 “美方频率跟踪干扰反制” 的技术较量,在骤然紧绷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干扰前的通信稳定与特征积累(1971 年 11 月 10 日 17 日)
1971 年 11 月 10 日密钥更换后,至 17 日的 8 天里,驻地团队按 “170 兆赫跳频、3.17 秒间隔、27dBm 功率” 的参数执行日常通信 —— 核心是 “积累稳定跳频特征、监测美方动态、预判可能的技术升级”,这不仅保障了代表团内部指令的顺畅传输,更为后续识别 “频率跟踪干扰” 提供了 “基准参照”,同时也为反制调整储备了基础数据。这段稳定期,团队经历 “参数固化→特征记录→风险预判”,每一步都透着 “防患未然” 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 “密钥更换后的踏实” 转为 “美方升级的隐忧”,为 11 月 18 日快速识别干扰变化奠定基础。
日常通信参数的 “固化执行”。8 天里,团队每日按 “8 时 20 分接指令→8 时 40 分加密→9 时 00 分发送→9 时 37 分收反馈” 的流程执行,参数无一次调整:①跳频参数:170 兆赫频段、3.17 秒跳变间隔(每 3.17 秒切换一个频率点,共 19 个跳频点循环)、27dBm 发送功率,每日传输指令 190722 字符(如 12 日传输 “会议材料清单” 380 字符,15 日传输 “人员行程调整” 190 字符);②密钥使用:新密码 “” 每日激活一次,无输入错误,模块密钥版本稳定为 V2.0,无异常报错;③监测数据:小郑每日记录 170 兆赫频段干扰值,稳定在 151 至 153dBm,无固定杂波(10 月 28 日出现的 19dBm 杂波未再出现),跳频波形平滑,无异常跟踪信号。“现在参数熟得很,3.17 秒间隔,19 个跳频点,闭着眼都能设置,就是总觉得美方不会一直没动作。” 小李在 17 日通信后记录,小周补充:“陈恒 15 日还提醒过,美方可能会根据前期信号规律升级设备,让我们多盯着监测仪,没想到真中了。”
跳频特征的 “详细积累”。团队重点记录 170 兆赫跳频的 “稳定特征”,为识别干扰变化做准备:①跳频序列:明确 19 个跳频点的频率值(从 170.01 兆赫至 170.19 兆赫,间隔 0.01 兆赫),序列固定为 “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每日按此循环;②波形规律:正常跳频波形呈 “锯齿状”,每个频率点停留 3.17 秒,信号强度稳定在 71dBm(传输时),无异常波动;③干扰基线:日常环境杂波强度≤147dBm,且不跟随跳频点移动,仅在个别频率点短暂出现,不影响整体传输。“这些特征都记在表格里了,比如跳频序列,每天都一样,要是干扰跟着这个序列走,一眼就能看出来。” 小郑展示《跳频特征记录表》,老周补充:“17 日晚上,我还让小郑多录了几组波形,没想到今天就用上了,能对比出干扰的变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美方技术升级的 “风险预判”。基于 10 月 28 日的被动监测与国内情报,团队提前做预判:①预判依据:陈恒 11 月 15 日通过加密信道发送《美方干扰设备动态分析》,指出 “美方 AN/ALR70 跳频跟踪接收机已部署纽约区域,可通过分析前期跳频规律,实现 0.7 秒内频率跟踪,需警惕主动干扰”;②应对准备:老周组织团队学习《抗干扰参数调整预案》,明确 “若遇跟踪干扰,可缩短跳频间隔至 2.71 秒(美方设备跟踪反应极限)、增加伪跳频点(干扰跟踪判断)”,并预演参数调整流程(16 日预演缩短间隔至 3.0 秒,耗时 19 分钟完成);③工具准备:小郑校准便携式频谱分析仪(新增设备,可捕捉更细微的频率跟踪特征),小李检查密码箱跳频模块的 “间隔调整功能”,确保支持 2.71 秒间隔。“预判不是瞎猜,陈恒给的 AN/ALR70 参数很详细,跟踪反应 0.7 秒,我们提前练调整流程,就是怕真遇到这种情况。” 老周说,小郑补充:“频谱分析仪是 17 日刚到的,专门用来抓跟踪干扰,没想到第二天就用上了。”
二、频率跟踪干扰的捕捉与初步排查(1971 年 11 月 18 日 8 时 07 分 8 时 40 分)
8 时 07 分,小郑在日常通信前的 “频段预热” 环节(每日 8 时 05 分 8 时 10 分,检查跳频信号状态),首次捕捉到 170 兆赫的 “频率跟踪干扰”—— 干扰信号跟随我方 19 个跳频点同步跳变,强度 27dBm,与 10 月 28 日的固定杂波完全不同。团队立即暂停通信准备,启动 “设备自检→内部排查→特征对比” 的初步排查,核心是 “确认干扰类型为外部频率跟踪,排除内部设备故障或误报警,为远程分析提供准确数据”。排查过程中,团队经历 “发现异常→设备自检→外部确认→特征记录”,每一步都透着 “快速定位” 的紧张,小郑的心理从 “怀疑设备故障” 转为 “确认美方升级”,小李则全程暂停指令发送,避免干扰导致信息泄露。
8 时 07 分 8 时 15 分:频率跟踪干扰的首次捕捉与确认。小郑按日常流程开展频段预热:①发现异常:8 时 07 分,监测仪屏幕突然显示 170 兆赫频段出现干扰,并非之前的固定杂波,而是随着我方跳频点同步移动(我方跳至 170.05 兆赫,干扰也跟进至 170.05 兆赫),强度从 152dBm 骤升至 27dBm,红色预警灯长亮,小郑立即按下 “波形冻结” 键,保存 3 组连续跟踪波形;②初步判断:对比 11 月 10 日 17 日的正常波形,干扰具有 “同步性(与我方跳频间隔一致,3.17 秒)、跟随性(覆盖全部 19 个跳频点)、稳定性(强度 27dBm 无波动)” 三大特征,小郑喊停小李:“别发指令!是频率跟踪干扰,美方跟着我们跳,发出去会被干扰,还可能泄露跳频规律!” 小李立即松开 “发送” 键,起身凑到监测仪旁:“怎么会跟踪?之前不是固定杂波吗?” 小周也放下手册:“是不是监测仪坏了?或者跳频模块泄露了频率信息?”
8 时 16 分 8 时 28 分:内部设备故障的全面排查。团队先排除自身设备问题:①监测仪自检:小郑按 “自检键”,注入 71dBm 的 170 兆赫标准跳频信号,监测仪显示 “误差≤1dBm,设备正常”,排除监测仪故障;②密码箱排查:小李检查跳频模块,确认 “跳频序列无泄露(仅内部存储,无外部输出)、模块无异常信号发射(用频谱分析仪检测,仅 170 兆赫跳频信号,无多余频率)”,排除 “模块泄密导致跟踪”;③终端排查:小周断开终端与密码箱的连接,单独测试终端,无跟踪信号输出,排除 “终端干扰”;④电源与屏蔽排查:老周检查保密室屏蔽效能(87dB,正常)、专用电源(220V 稳定,无波动),确认无 “外部信号通过电源或屏蔽漏洞引入”。“内部设备全查了,监测仪、密码箱、终端、电源、屏蔽,都没问题,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小郑松了口气,小李补充:“那就是美方升级了,能跟踪我们的跳频,之前的固定杂波不管用,就换了新方法。”
8 时 29 分 8 时 40 分:外部环境确认与干扰特征记录。团队排查外部环境,进一步确认干扰来源,并详细记录特征:①天线检查:小郑与老周爬上楼顶,检查 170 兆赫接收天线,发现天线方向无偏移(仍指向北京),馈线无破损,接头无松动,排除 “天线故障导致频率泄露”;②环境观察:在天线周围 27 米范围内巡视,无新增美方设备或可疑人员,确认 “干扰来自远距离传输,非近距离监测”;③特征记录:小郑用频谱分析仪捕捉干扰的详细参数 ——“跟踪延迟 0.5 秒(我方跳变后 0.5 秒干扰跟进)、覆盖频率范围 170.01170.19 兆赫(与我方完全一致)、调制方式‘脉冲压制(强度 27dBm,可压制我方 71dBm 的传输信号)”,老周将这些参数整理成《干扰特征报告》,准备同步国内。“干扰参数很清晰,跟踪延迟 0.5 秒,刚好在 AN/ALR70 的 0.7 秒反应极限内,肯定是美方用了跳频跟踪接收机。” 小郑收起频谱分析仪,老周补充:“参数记录全了,发给陈恒,让国内快点分析,我们好调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陈恒团队的远程技术分析(1971 年 11 月 18 日 8 时 41 分 9 时 30 分)
8 时 41 分,老周通过加密传真将《干扰特征报告》发送国内,陈恒团队立即介入技术分析 —— 核心是 “基于干扰的跟踪延迟、覆盖范围、调制方式,结合美方已知设备参数,判断干扰设备类型为‘AN/ALR70 跳频跟踪接收机,并拆解其工作原理,为反制调整提供技术依据”。远程分析过程中,团队经历 “参数传输→设备判断→原理拆解→反制方向”,每一步都透着 “专业严谨” 的技术支撑,陈恒的心理从 “初步怀疑” 转为 “精准定位”,老周、小李等人则从 “焦虑等待” 转为 “明确反制方向”,为后续调整奠定基础。
8 时 41 分 9 时 00 分:干扰参数的加密传输与初步判断。团队按 “精准、完整” 原则,向国内传输关键数据:①参数细化:小郑通过加密电话补充 “干扰跟踪的 19 个跳频点与我方完全一致,无遗漏;强度 27dBm 稳定,无衰减;跟踪延迟 0.5 秒,无波动”,老周同步将 3 组冻结波形通过加密传真发送(耗时 19 秒,符合跨洋传输速度);②设备匹配:陈恒收到参数后,立即对比《美方干扰设备参数手册》(1971 年版,含 AN/ALR70 的技术参数),发现 “跟踪延迟 0.5 秒(AN/ALR70 的设计值 0.30.7 秒)、覆盖频率范围 170171 兆赫(该设备的工作频段)、脉冲压制调制(该设备的典型干扰方式)” 与手册完全吻合,初步判断 “美方使用 AN/ALR70 跳频跟踪接收机”;③国内反馈:陈恒在电话中告知老周 “初步判断是 AN/ALR70,该设备可通过前期收集的跳频规律,生成跟踪算法,实现同步跳变,比之前的固定杂波威胁大”,老周追问:“它怎么知道我们的跳频规律?” 陈恒回复:“应该是 10 月 20 日 11 月 17 日收集了我们的跳频序列和间隔,现在用算法跟踪。”
9 时 01 分 9 时 18 分:跟踪原理的详细拆解。陈恒结合技术原理,向团队解释干扰机制:①前期收集:AN/ALR70 通过 10 月 20 日 11 月 17 日的被动监测,记录我方 170 兆赫的 “跳频序列(19 个点的循环顺序)、跳变间隔(3.17 秒)、功率(27dBm)” 三大特征,存储在内部数据库;②实时跟踪:我方启动跳频后,该设备通过天线捕捉首个跳频点信号,调用数据库中的跳频序列和间隔,预测下一个跳频点位置,提前 0.5 秒调整自身频率,实现 “同步跟进”;③干扰压制:在跟踪到的频率点上,发射 27dBm 的脉冲信号,压制我方 71dBm 的传输信号,导致国内无法接收完整指令;④弱点分析:该设备的跟踪依赖 “固定跳频序列和间隔”,若我方改变间隔或打乱序列,跟踪算法会失效,需要重新收集规律(约需 19 小时)。“简单说,它是靠‘记住我们之前的跳频规律来跟踪,只要我们变一变,它就‘记不住了。” 陈恒的解释很通俗,小郑补充:“就是说,我们改跳频间隔,或者加假的跳频点,它就跟不上了?” 陈恒回复:“对,这是最直接的反制方法。”
9 时 19 分 9 时 30 分:反制方向的明确与参数建议。陈恒结合设备弱点,提出具体反制方案:①核心思路:“缩短跳频间隔 + 增加伪跳频点”—— 缩短间隔至美方设备跟踪反应极限以下(2.71 秒,小于 AN/ALR70 的 0.7 秒反应延迟 + 3.17 秒原间隔,让设备来不及调整);增加伪跳频点(每 19 个真实跳频点插入 1 个虚假点,干扰设备误跟踪,浪费资源);②参数建议:跳频间隔从 3.17 秒缩短至 2.71 秒(国内测试过,密码箱模块支持该间隔);伪跳频点设置为 “170.20170.29 兆赫(我方不使用的频段),每 19&n
第923章 频率跟踪[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