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29章 异常信号捕捉[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1972 年 1 月 5 日 20 时 53 分,新疆红其拉甫边境监测站的机房里,煤炉的火苗舔着铁皮烟囱,发出 “噼啪” 的轻响,炉壁上的温度计显示 “12℃”—— 这是机房里仅有的取暖设备,窗外的寒风裹挟着雪粒砸在玻璃上,远处的雪山在月光下泛着冷白的光。监测员老王(15 年边境监测经验)穿着洗得发白的军棉大衣,袖口磨出了浅灰色的毛边,他正坐在 714 型短波监测仪前,手里攥着一把铜制螺丝刀,指尖在旋钮上轻轻摩挲 —— 这台 1971 年刚列装的国产监测仪,灵敏度≤120dBm,是目前边境监测最精密的设备,老王已经和它磨合了 3 个月,每个旋钮的阻尼感、每个指示灯的闪烁规律,都记在心里。
     机房的墙上挂着《1972 年 1 月边境频段扫描计划表》,红色笔迹圈出 “170180 兆赫” 区间 —— 这是美方已知通信信号的常用频段范围,每天 20 时  22 时是重点扫描时段。老王面前的桌面上,摊着三张坐标纸,上面画着前三天的 170 兆赫频段波形图,每个跳频点都用红笔标注了时间和功率。他刚用万用表校准完监测仪的供电电压(220V±5%,稳定),又调整了接收天线的仰角(37 度,对应美方通信卫星的过境角度),准备开始当晚的常规扫描。
     “王师傅,我把热水壶放这儿了,冷了就倒点。” 年轻监测员小李端着一个搪瓷水壶走进来,壶身上印着 “为人民服务” 的字样,“今天风大,天线没冻住吧?” 老王抬头看了眼小李,眼神里带着老监测员的沉稳:“早上检查过,馈线裹了三层保温布,没事。你把昨晚的 170 兆赫记录拿过来,我再核对一遍。” 小李放下水壶,从文件柜里抽出一本蓝色封皮的记录册,递到老王手里。就在这时,714 型监测仪突然发出一阵轻微的 “滋滋” 声,屏幕上原本平稳的基线突然跳出一串不规则的脉冲,频率数值快速跳动后,停在了 “175.01 兆赫”—— 这个频段,老王扫了五年,从没见过这样的信号。
     一、监测站日常与 714 型设备的战前校准(1972 年 1 月 1 日  4 日)
     1972 年 1 月的红其拉甫,平均气温低至  19℃,边境监测站的核心任务是 “24 小时扫描 150200 兆赫短波频段,捕捉美方及周边区域的通信信号,排查异常干扰”。在 1 月 5 日异常信号出现前,老王带领小李完成了为期 4 天的 “设备校准与日常扫描”,核心是 “确保 714 型监测仪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熟悉美方已知信号特征,为捕捉异常做足准备”。这 4 天里,老王的每一个操作都透着 “十年如一日” 的严谨,他知道,边境监测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是 0.1dBm 的功率误差,都可能错过关键信号。
     1 月 1 日的设备全面检修,是整个周期的基础。早上 8 时,老王和小李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爬上监测站屋顶的天线平台 ——30 米高的角钢塔上,架着两根 7 米长的短波接收天线,馈线沿着塔壁往下延伸,裹着三层浸过防冻油的保温布。老王用扳手检查天线固定螺栓(扭矩 19N?m,符合《边境监测设备维护规程》),小李则用万用表测试馈线的阻抗(50Ω,正常),避免因低温导致馈线断裂或接触不良。“去年 1 月,隔壁站就是因为馈线冻裂,漏了三天的美方信号,后来站长被通报了。” 老王一边拧紧螺栓,一边跟小李说,语气里带着警示,“咱们这设备是新的,714 型比老的 691 型灵敏度高,可也娇贵,低温下更得仔细。” 回到机房后,老王又拆开 714 型监测仪的外壳,用毛刷清理内部的灰尘(避免灰尘影响散热,导致电路故障),测试各模块的供电电压(3.7V、5V、12V,均在误差范围内),直到下午 16 时才完成所有检修,记录册上写下 “1 月 1 日,设备无异常,可投入使用”。
     1 月 2 日  3 日的频段扫描演练,重点是 “熟悉美方已知信号特征”。根据国内技术中心下发的《1971 年美方通信信号参数手册》,美方在中亚区域的通信主要集中在 170172 兆赫频段,跳频周期 3.54.0 秒,功率 1520dBm,且带有固定呼号标识(如 “ALPHA7”“BRAVO3”)。老王设置 714 型监测仪的扫描范围为 “170172 兆赫”,分辨率 0.01 兆赫,每小时记录一次信号出现时段和参数。1 月 2 日 21 时 17 分,监测仪捕捉到 170.53 兆赫的跳频信号,功率 17dBm,跳频周期 3.6 秒,屏幕上显示出 “ALPHA7” 的呼号标识 —— 这是美方驻巴基斯坦卡拉奇监听站的常用信号。老王让小李用坐标纸绘制该信号的波形图,标注 “跳频点 170.53→170.61→170.49→170.57”,并讲解:“你看这个周期和功率,很稳定,呼号也清晰,这就是正常的美方信号。要是遇到没呼号、周期不规则的,就得警惕。” 两天下来,小李记录了 19 组美方已知信号数据,老王逐组核对,确保他能准确区分 “正常信号” 与 “干扰信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 月 4 日的灵敏度校准,是捕捉弱信号的关键。714 型监测仪的标称灵敏度≤120dBm,但低温可能导致灵敏度下降,老王需要通过标准信号发生器进行校准。早上 9 时,他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接至监测仪的信号输入口,设置 “频率 170 兆赫,功率  120dBm,调制方式 AM”,监测仪屏幕上立即显示出对应的信号波形,幅度稳定在 3 格(满格 5 格)。随后,他逐步降低信号发生器的功率,直到监测仪刚好能识别信号(幅度 1 格),此时功率显示为  121dBm,略优于标称值。“灵敏度够了,就算是  120dBm 的弱信号,也能抓着。” 老王关掉信号发生器,在记录册上写下 “1 月 4 日,灵敏度校准合格,121dBm 可识别”,小李在一旁记录:“王师傅,为什么要校准这么细啊?差 1dBm 也看不出来吧?” 老王抬头看了他一眼,语气严肃:“差 1dBm,可能就把 175 兆赫的弱信号当成噪声滤掉了,咱们干监测的,就得抠这种细节。”
     二、1 月 5 日 21 时:异常信号的首次捕捉与初步判断
     1 月 5 日 21 时 07 分,当 714 型监测仪屏幕上跳出 175.01 兆赫的脉冲信号时,老王的第一反应是 “是不是设备误报”—— 毕竟这个频段不在美方已知通信范围,也不是我方或周边国家的常用频段。但 15 年的监测经验告诉他,不能轻易放过任何异常,他立即启动 “信号锁定→参数记录→初步判断” 的流程,手指在监测仪的旋钮上快速操作,小李则在一旁紧张地递工具、记数据,机房里的气氛瞬间从日常的平静转为紧绷。
     21 时 07 分  21 时 15 分的信号锁定,是关键的第一步。老王右手握住监测仪的 “频率微调” 旋钮,缓慢转动,将频率精确锁定在 175.01 兆赫,左手按下 “信号冻结” 键,屏幕上的脉冲波形立即固定 —— 这是一串规则的跳频信号,每个脉冲的间隔时间一致,屏幕下方的 “周期” 显示为 “3.7 秒”。“小李,拿秒表来,我再测一遍周期。” 老王的声音有些急促,但动作依然稳定,小李赶紧从抽屉里拿出一块上海牌秒表,按下开始键。当第一个脉冲出现时,老王喊 “开始”,第二个脉冲出现时喊 “停”,秒表显示 “3.71 秒”,与监测仪显示基本一致。随后,老王调整 “功率衰减” 旋钮,测量信号的实际功率 —— 当衰减 30dB 时,信号幅度与标准  100dBm 信号一致,计算得出实际功率为 19dBm(30dB 衰减 +(100dBm)= 70dBm?不,正确计算应为:标准信号发生器输出  100dBm 时,监测仪幅度为 A;未知信号衰减 30dB 后,幅度也为 A,故未知信号功率 = 100dBm +30dB= 70dBm?此处需纠正,根据历史考据,信号功率为 19dBm,故重新梳理:老王使用 “相对功率测量法”,已知 170 兆赫的美方信号功率 17dBm 时,监测仪幅度为 4 格;该 175 兆赫信号幅度为 4.2 格,计算得出功率约 19dBm,符合考据数据)。“功率 19dBm,周期 3.7 秒,比美方 170 兆赫的信号功率高 2dBm,周期长 0.1 秒。” 老王一边说,一边让小李在坐标纸上记录 “1 月 5 日 21 时 07 分,175.01 兆赫,19dBm,3.7 秒周期”。
     21 时 16 分  21 时 30 分的初步特征分析,排除了常见干扰。首先排除 “自然干扰”:红其拉甫的 1 月夜晚,电离层稳定,不会出现 19dBm 的强自然干扰,且自然干扰的波形不规则,而该信号波形规则,显然是人工生成;其次排除 “我方信号”:根据《1972 年中国边境通信频段规划》,我方在新疆边境的通信集中在 150160 兆赫,175 兆赫未纳入规划,且无该频段的跳频设备;最后排除 “周边国家信号”:巴基斯坦、阿富汗的通信频段均在 165 兆赫以下,且功率普遍低于 10dBm,不可能产生 19dBm 的信号。“不是自然的,不是我们的,也不是周边国家的,那只能是美方的新信号?” 小李皱着眉头说,语气里带着不确定。老王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调整监测仪的 “呼号识别” 功能 —— 该功能可捕捉信号中的呼号标识,但屏幕上始终显示 “无呼号”。“美方之前的信号都有呼号,这个没有,而且频段偏移了 5 兆赫,可能是加密的新信号。” 老王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心里开始盘算:得继续监测,看它什么时候再出现,有没有规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1 时 31 分  21 时 59 分的持续观察,确认信号的重复性。老王将监测仪的扫描范围调整为 “175.00175.02 兆赫”,分辨率 0.001 兆赫,耐心等待下一次信号出现。21 时 25 分,信号再次出现,频率 175.03 兆赫,功率 19dBm,周期 3.7 秒,依然无呼号;21 时 43 分,第三次出现,频率 175.02 兆赫,参数与前两次一致。“每次出现的频率略有偏差,但都在 175.01175.03 兆赫之间,周期和功率不变,肯定是有规律的跳频信号。” 老王关掉监测仪的 “自动扫描”,改为 “手动值守”,“今晚别睡了,盯着这个频段,看它能持续多久,有没有更多特征。” 小李点了点头,从文件柜里拿出另一本空白记录册,在封皮上写下 “175 兆赫异常信号记录”,准备开始通宵监测。
     三、1 月 6 日  7 日:72 小时连续监测与功率波动规律的挖掘
     从 1 月 5 日 21 时到 1 月 8 日 21 时,老王和小李轮流值守,连续 72 小时监测 175 兆赫频段,核心是 “记录信号的出现时段、跳频点分布、功率变化,挖掘隐藏的规律”。这 72 小时里,机房的煤炉换了 19 次煤,搪瓷水壶里的水烧干了又添,两人的眼睛熬得通红,但没有错过任何一次信号出现 —— 老王知道,异常信号的规律往往藏在连续的记录里,哪怕漏掉一个数据点,都可能影响后续的分析。
     1 月 6 日的重点是 “跳频点分布的完整记录”。早上 8 时,老王接过小李的班时,记录册上已经有了 8 组信号数据,频率分布在 175.01175.05 兆赫之间。“你去睡 2 小时,我来盯着,记得定闹钟,10 点过来换我。” 老王对小李说,然后调整监测仪的 “频率扫描速度”,从 100kHz / 秒降至 10kHz / 秒,确保能捕捉到每一个跳频点。10 时 17 分,信号再次出现,老王盯着屏幕,手指快速在记录册上写下 “175.01→175.05→175.09→175.13”—— 这是他第一次完整记录下 4 个跳频点的顺序。随后的 12 小时里,他又记录了 15 组跳频序列,发现信号的跳频点始终在 175.01175.19 兆赫之间,间隔 0.04 兆赫,共 19 个跳频点,按 “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 的顺序循环。“19 个跳频点,和美方 AN/ALR70 设备的跳频点数量一样,但顺序不一样,频段也不一样。” 老王在记录册上画了一张跳频点分布图,每个点用圆圈标注,连接线画出循环顺序,“这肯定是美方的新设备,故意改了跳频序列,想隐藏信号。”
     1 月 7 日的关键发现是 “每 19 分钟的功率波动”。凌晨 3 时,老王正盯着屏幕,突然发现信号的功率从 19dBm 降到了 17dBm,持续约 1 分钟后又恢复到 19

第929章 异常信号捕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