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热茶,凉了又冲,冲了又凉。
几次之后,茶水依旧清香袅袅,未显半分寡淡之意。
只因每次都是将杯底茶叶合着茶水一同倒掉,重新沏上新茶,
固然有些浪费,可这才能确保杯中时刻鲜润、舌齿间永不陈旧。。
包国维并没有注意到旁边茶水的多次冲泡,而是一心翻看着那本着作,
“铁柱,这本书你看完了吗?”
“是的,在抗大学习时参加了研讨班,每日都有在学习……”
包国维细细翻看着那本书,头也不抬,“里面的内容,你……”
茶杯与托盘相撞的脆响中,徐铁柱的脊背陡然绷直:34;当然是科学驳斥亡国论那段!34;
他手指在空中狠狠一划,
“其次就是分析了当前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而且这场战争的三个阶段描述得非常贴切,
日军的大规模进攻频率明显不如前两年,我个人判断相持阶段很快就要到了。”
说到这里,铁柱有些兴奋,“我们现在正在根据这些情况,大力发展敌后游击作战,建立敌后根据地……”
他滔滔不绝地道出协约党当前在鲁南、鲁中、豫皖边境布局的整体思路,
还特意点出根据地政策、交通线伏击部署、基层政权训练体系的推进节奏。
但两人心知肚明,如今的局势早非当初共赴国难、上下同仇的“联合抗战”时期。
半年前,协约党在晋省与严铁河(老西子)为了抵御日军的进攻而联合建立的晋省决死纵队发生了内部分裂,
严铁河在取消军中政委制度的会议后不久,命令忠于同盟党、忠于他本人的纵队袭击了有协约党人的纵队,
一场兄弟阋墙的分裂摩擦由此爆发,鲜血淋漓。
双方火拼,多有死伤,这也标志着前二战区长官卫理皇力促的联合作战计划失败。
此外,由协约党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的同盟第四军在第三战区被处处被防、屡屡遭针对,
许多地方直接演变为实质摩擦。
日本近卫内阁竭力促成的以华治华政策正在成型!
但是任凭其他地方内部摩擦严重,第三绥区至今仍旧是风平浪静,
徐铁柱的三省边区根据地背靠包国维的支持,队伍发展异常迅速。
派到前线的多支游击队都在敌后硬生生撕开了生存的土壤。
这也是为何协约党高层如此重视包国维、且亲笔赠书的原因。
“你怎么看?”说了许久后,徐铁柱放缓语气,拿起有些冷意的茶水一饮而尽,
而后看着面前依旧低头翻书的那人。
他知道,同盟党虽抵触协约党,但对于这本书,同盟高层其实早就下发密件精读。
甚至《大公报》《扫荡报》等都曾公开刊登过专栏评论,对这本书的影响力不吝赞词。
包国维也曾看过内部书刊中对此的评价,虽然隐掉了一些敏感内容,但是言语之间依然是肯定。
包国维缓缓合上书,抬头望向窗外初春微雨蒙蒙的街景,
“我最关注的,自然是——‘兵民乃胜利之本。”
窗外的街景像一幅活着的画卷,那些来豫东寻求安稳的流民,如今成了城市中最基础的支柱。
稳定的秩序吸引了足够多的人口,而足够多的人口盘活了民生经济。
民生经济通达,则提高了当地政府的合法税收。
这些税收不像过去那样灰头土脸地被层层瓜分,而是被送进绥署财政科,入账入册,一分不少。
手中有了钱,近可整编军队、添置武器、扩建基建、修缮公路,提升十一军的作战力与地区掌控强度,
远则可以按时足额地将赋税上缴,赢得中央与省政府的信任,稳固第三绥署的政治地位;
还能借由税赋的灰色关系往来,拉拢住渝城的各级政客、省府的官僚,以及军政体系中那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
这些事,从表面看只是同盟
第364章 兵民乃胜利之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