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5章 那棵黄莲树[1/2页]

水不暖月 谁解沉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据说这是陈家先祖特意设计的,能汇聚天地灵气,让居住者延年益寿,三老太爷的长寿,或许就与此有关。
     主国新政府成立后,农会、合作社、生产队、村民小组,多次出于对三老太爷的关怀,想给他换个宽敞明亮、舒适现代的住处,盖砖瓦房,配新家具,如沙发、衣柜、电视机等,可三老太爷却固执得像头牛,死活不肯挪窝。
     他眷恋着这老柴房,眷恋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说这里有他熟悉的味道,有岁月的温度,离开了就像丢了魂。
     连带我四爸这一房,一连几代人供养他,也没完全搬离昔日陈家大院子的范围,就在离柴房四丈开外的巨大黄莲树下,开辟新宅,扎根繁衍至今。
     那棵黄莲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需要三人合抱,树冠像一把巨大的绿伞,庇护着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夏日能遮阳,雨天能挡雨,树洞里住着一窝松鼠,每天在树枝间跳来跳去,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生机。
     树下的青石板被踩得光滑圆润,那是几代人走过的痕迹,见证了家族的传承与变迁。
     那位“史老太婆”,独自隐居在被众人遗忘的角落,那地方在一片茂密的竹林深处,竹林四季常青,竹竿挺拔如剑,竹叶细长如眉,风吹过,竹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有人在低声诉说。
     仿若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早就淡出了尘世的喧嚣,没了名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她的存在,只有老人们还偶尔提起。
     她跟三老太爷一样,年岁大得如同一个谜,没人能确切说出他们究竟有多少岁,有人说她见过清朝的辫子兵,亲眼目睹过太平天国运动; 有人说她经历过民国的战乱,参与过救助伤员的行动,众说纷纭,却都无从考证。
     暗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她的话:“忧乐沟,两千里,顶不上精灵一个史!”
     这句话在老一辈人中悄悄流传,带着几分敬畏,仿佛史老太婆是忧乐沟的守护神。
     忧乐沟面积大概两千平方里,群山环绕,像一道天然的屏障; 河流纵横,如血脉般滋养着土地; 物产丰富,有水稻、玉米、茶叶、药材等。
     这话是说,别看史老太婆年事已高,满脸皱纹如干枯的树皮,双手布满老茧,像老树根一样粗糙,可她却是这沟里最机敏聪慧之人。
     她知晓沟里每一处隐秘的角落,哪里有山泉,那山泉能治百病; 哪里有草药,那草药能解百毒; 哪里有野兽的踪迹,能让村民避开危险。
     她洞悉每一个家族的兴衰往事,张家的发家史是因为祖上救了一位商人,得到了一笔重金; 李家的恩怨情仇源于一场误会,几代人都不相往来,她都能娓娓道来,仿佛一部活着的历史书。
     只是她选择了将自己隐藏在岁月的阴影里,不为人知,过着清贫而宁静的生活,平日里以采药为生,偶尔会把采来的草药送给需要的人,不求回报。
     闲话少叙,媒婆子又把话题拉了回来,神色凝重,声音低沉,仿佛怕惊扰了什么:“若是长伸,讲究可多了:未出娘胎先伸手,长短都有说道!
     短伸抓权,长伸抓钱!
     长伸分前后,前伸抓正,后伸抓反,也有一说是前伸抓宝,后伸抓铲,不过这话有点隐晦,只在忧乐沟里流传,外乡人听不懂其中的深意。
     汪老二到底是前伸手,还是后伸手?”
     稳婆子撇了撇嘴,脸上满是无奈与纠结,仿佛回忆起那段经历,依旧心有余悸,她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茶水顺着喉咙流下,带来一丝暖意,才缓缓开口:“就这事儿让人头疼。
     我接生过那么多孩子,从娘胎里伸手的也见了不少,可唯独这小家伙,特别不老实。
     他前后都抓,先正手后反手,先抓前再抓后,小手一张一握,忙个不停!
     那急切的模样,仿佛世间的一切都想据为己有,我接生这么多年,还从未见过如此贪婪的架势,当时我就心想,这孩子日后怕是个不好管教的,得严加约束才行。”
     媒婆子一听,瞪大了眼睛,惊呼道:“老天,这汪老二也太贪了!
     可千万别让他当官,不然指定是个管多宽、贪更宽的主儿,那可就害了一方百姓,民不聊生。
     要是咱俩年轻二十岁,说不定还真把汪老二列为杏花的首选,毕竟他这股子劲头,若用在正道上,比如经商、种地,说不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发家致富,带动一方经济。
     可如今呐,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先把老二晾一边吧。
     这世道,人心难测,可不能让杏花冒险,她是咱看着长大的,得对她负责,不能让她跳入火坑。”
     稳婆子神色一凛,眼神变得严肃,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语气愈发沉重,缓缓说道:“还有件事儿,杏花可不能选汪老二。
     这事儿,关乎一个孩子的命运,也关乎一个家族的

第65章 那棵黄莲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