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枝阵地预先构筑了完善的长期野外工事体系,本为应对突发战事而设。然而,日寇的主要攻势始终聚焦于曼德勒、腊戍等战略要地,这使得东枝的工事渐渐沦为仅能防御小股部队突袭的摆设。
这一局面直接导致此处防务日渐松懈。守军长官是从旧军阀阵营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老油条,因不属于主流派系,不过是仗着过往些许战绩,才混得这个军职。
该阵地的守军战壕采用“卅”字形布局,有别于传统的直线型。如此设计,初衷源于两大战术考量:一是形成纵深梯次的三道防御线;二是便于兵员快速前出,实施机动支援。
战事初期的平静,让守军得以从容占据高地,挑选排水优良的地形构筑工事,还在后方建立起完备的弹药储备库与补给运输线——这些都是维持部队持续作战能力的关键所在。
但恰恰是这种安逸环境,悄然埋下了隐患。壕沟的构建细节,全凭那位长官在地图上随意指点,对实地地形缺乏深入勘察,最终建成的工事存在严重缺陷。
平心而论,这样的工事安排在军阀混战时期或许够用,可如今的对手换成了日寇!
战斗打响后,雅野晴川的几轮进攻均遭拦截,然而其指挥官仍未察觉自身的失误。这多亏了新38师廖团长凭借丰富经验,预先下令加固了堑壕的关键地段。
激战正酣,廖团长根本无暇调整阵地部署。如今却发现鬼子的援兵竟突然杀到!
“见鬼!他们从哪儿冒出来的?难道南索的防线崩溃了?” 廖团长感到难以置信,怎会凭空出现整整一个旅团!
“团长,是日寇第十八师团的步兵!看规模,至少四个大队!”通讯兵急促的报告,直接印证了他最坏的猜想。
“十八师团?!那不是……” 糟了!廖团长心头猛地一沉,一定曼德勒方向进攻受阻,鬼子这是分兵迂回了!
就在这危急时刻,阵地仓促构建的致命缺陷,暴露无遗!
日寇的进攻向来是老一套,炮兵轰完步兵冲。“卅”字结构形成的笔直壕壁,使得阵地在遭受炮击时,根本无法限制炮弹爆炸后弹片的横向飞溅范围,杀伤效率因此大幅提升。
更要命的是,堑壕壁体仅用松散泥土堆砌,未用混凝土或木料加固,在猛烈炮火下会迅速坍塌,极易掩埋人员;而至关重要的防弹地下掩体数量稀少,就连最基本的防护性铁丝网也付诸阙如。
这些设计上的缺陷与施工中的偷工减料,让东枝阵地在随后的激战中陷入了极度被动的境地。
“炮火压制!派人抢修阵地,分段阻击,主阵地分散配置,小部队按Z字形梯次布防!” 廖团长当机立断,命令脱口而出。
“我去!” 话音未落,一名军官已疾冲而出。廖团长根本来不及辨认是谁,立刻转身迅速下达各营连作战指令。
眼下他唯有固守待援,期盼上峰能及时决断——是死守还是撤退,他只能焦灼等待。
鬼子岂能容他喘息?雅野晴川与十八师团旅团长圭璋近二稍作商议,当即抽调两个精锐加强大队,猛攻两翼! 意图以两翼包抄、中心突破的战术,一举撕开守军防线!
东枝战事胶着难解,援军兵锋直指南索,敌军的意图已昭然若揭。随之而来的,极可能是我方最担忧的情况——日寇主力倾巢而出发起全面总攻。
届时,若两线同时告急
第140章 支援东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