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在鬼子轮番猛攻下浴血阻击,伤亡惨重。赵峥仓率部拦截,部队以连为单位被逐次投入前线填补缺口。
廖团长则指挥轮换下来休整的部队,紧急构筑临时野战工事。依据两人商定的防御性作战方针,这些战壕体系的核心任务,是在前沿阵地失守后,为发起反攻提供依托。
工事主体由三道相互关联的战壕线构成。每条主战壕后方约50米处,均配有一条支援壕。这些纵横交错的壕沟由一两条壕沟连接,兼具指挥、支援、通信功能。在战壕线群后方,则设置用于后勤管理的一般用途壕沟。
所有的官兵们都在顽强坚守,等待上级的最终指令。最终,各方高层终于达成共识并下达命令。
不出罗司令所料,各部最终还是得妥协。“联合军”决定出兵驰援东枝。山城方面也严令各部火速增援南索。
具体部署如下:东枝方向由“联合军”第一师支援,其下辖7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装甲营,即刻向东枝开进。远征军第8师一部、新编第38师一部、新编第77师一部,协同驰援东枝。南索方向由滇军一个师,协同第93师驰援。
这支开赴东枝的“联合军”,主力由天竺部队构成。尽管缺乏实战经验,但接受过沙漠作战训练。
该师原计划为投入北非战场组建,虽名义上仍归Stillwell将军节制,但实际并未计划在此区域作战。
其装备本计划在北非换装,因此当前在驻地训练,武器配置远逊于标准师级单位,机械化程度亦低,作战行动严重依赖公路与铁路运输。迫于花旗方面压力,不得不仓促参战。
该师的配属火力被联邦认为极为简陋。步兵各营装备的自动火力不足:每营配备27挺布伦轻机枪、6挺维克斯重机枪,连迫击炮都处于缺编状态。
炮兵营的配置同样难堪大任,仅装备18门MK I型25磅榴弹炮——其炮架竟是1918年旧式18磅炮改装而来,最大射程不过10.5公里,性能早已跟不上实战需求。
全师唯一能勉强一提的,只剩装甲营那23辆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可这还是最初版本的斯图亚特,采用铆接工艺的垂直装甲防护薄弱,狭窄的履带在北非战场早已因适应性差而遭诟病;火力更是它的短板,37毫米火炮威力不足,而多达五挺的勃朗宁机枪又显得冗余累赘。就连约翰牛司令部也对其嗤之以鼻,只将其视作可有可无的辅助部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先抵达东枝的,竟是这支被他们诟病“机动力不足”的部队!他们的突然出现,让苦守多时的守军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对于刚从天竺受训归来的部队而言,这支援军尚在预期之内。可本地守军们却看得目瞪口呆,到底是洋人的队伍,瞧瞧这阵仗,装备配置竟如此“豪华”!
深知其底细的廖团长等人,不动声色地将“联合军”师长恭敬地请到后方坐镇。他们只谨慎地提出两项请求:
其一,请装甲营前出至一线,务必顶住鬼子这一轮冲击,为守军抢修加固工事争取时间;其二,待装甲营后撤、鬼子卷土重来之际,请炮兵务必提供一轮及时的炮火覆盖。
廖团长与赵峥仓早已定下计策:首轮作战,先用装甲车发起冲锋,击溃鬼子的攻势后,立刻抢修阵地。关键是要挖出防炮的坑道,免得后续遭遇炮击时毫无还手之力。
到了第二轮,鬼子必然会带上火炮和炸药包,用来对付我们可能出动的坦克。这时候,约翰牛用重炮进行覆盖打击再合适不过。炮击之后,
第142章 两路援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