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诸葛亮轻舟简从,仅带随从数人,乘一叶扁舟,顺江而下,直抵江东重镇——柴桑。与此同时,刘备集团如同精密的机器般高速运转:襄阳城内,军民在有序而紧张地撤离,重要物资装船、装车;关羽水军主力已移师夏口(江夏核心),依托三江口(长江、汉水、夏水交汇处)布防,准备迎接曹军水师;张飞、陈生等将则负责护送军民及断后;石韬、孙乾等人则全力联络荆南四郡。
柴桑,孙权行辕。气氛同样凝重而微妙。曹操“会猎于吴”的檄文早已送达,字里行间的傲慢与杀意令孙权寝食难安。堂下,文臣武将分列,主战主降,争论不休,声震屋瓦。
主降派以张昭(字子布)为首:“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拒之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水陆俱下,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主战派以鲁肃(字子敬)、周瑜(字公瑾)为首(周瑜尚在鄱阳练水军,但已密信主战),但面对曹操二十万大军的威压,言辞也显得底气不足。孙权本人,高坐主位,面色阴晴不定,手握佩剑,指节发白。降?则基业拱手让人,沦为阶下囚;战?胜算几何?江东六郡,能否承受失败的代价?
就在这僵持不下、人心浮动之际,门吏来报:“禀主公!荆州刘备军师中郎将诸葛亮,渡江求见!”
“诸葛亮?”孙权眼中精光一闪,“他竟敢来?”
张昭冷笑:“必是为求救而来!刘备穷途末路,欲拖我江东下水!主公万不可见!”
鲁肃急忙道:“主公!诸葛孔明,世之奇才!其此来,必有高论!且听其言,再作定夺不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啊!”
孙权沉吟片刻,挥手:“请!”
诸葛亮昂然而入,羽扇纶巾,从容不迫,面对满堂或敌视、或审视、或好奇的目光,泰然自若。他先向孙权深施一礼:“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将军高义,今特来拜会。”
寒暄过后,张昭率先发难,言辞犀利,直指刘备屡战屡败,穷途末路,诸葛亮辅佐无方。其余主降派文臣也纷纷附和,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
面对群儒围攻,诸葛亮羽扇轻摇,谈笑自若。他引经据典,针锋相对:
反驳刘备“屡败”:言明刘备仁德播于四海,新野、博望皆以弱胜强,挫曹锐气!弃新野、樊城、襄阳,乃战略转移,非战之败!
反驳“穷途”:言明刘备尚有精兵数万,关张皆万人敌,更据江陵坚城,背靠荆南,何言穷途?
反驳曹操“不可抗”:直指曹操致命弱点——北土未宁(罗业占据北强,马腾、韩遂在侧),舍鞍马而仗舟楫,驱中原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皆用兵之患也!
诸葛亮言辞如刀,逻辑严密,将主降派驳得哑口无言,满面羞惭而退。堂上气氛为之一变。
孙权见诸葛亮气度恢弘,辩才无双,心中暗暗称奇,邀其入后堂密谈。
鲁肃作陪。 后堂之中,诸葛亮洞悉孙权“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的矛盾心理。他不再辩论,而是直指核心,采用激将之法:
“亮有一言,恐将军不愿听。”
“但说无妨。”
“曹操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以亮愚见,将军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北面事之!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拱手称臣?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孙权果然被激怒:“苟如君言,刘皇叔何不降操?” 诸葛亮
第201章 孙刘联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