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2章 乡野惊涛[1/2页]

穿越后一直在种田 口天一凡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二日天未亮,督察院外便集结了两百余名官员。他们身着统一的青色巡按服饰,背着行囊,神色肃穆。每两个人手中就捧着一份加盖了皇帝玉玺和督察院印信的《贪腐惩罚细则》公文。
     陆锦棠亲自为他们送行:“诸位,此行责任重大,关乎国之安危,民之生计。陛下的信任,百姓的期盼,都在你们肩上。”
     他目光如炬:“到了地方,务必将公文内容传达到每一个在编官员耳中,不得有任何疏漏!在乡镇驻点期间,要严守纪律,公正无私,接受自首,受理举报,仔细记录。记住,你们代表的是督察院,是陛下,是南陵国的法纪!”
     “请院正放心!我等定不辱使命!”众官员齐声应道,声震云霄。
     随后,队伍分批出发,车马辘辘,向着南陵国的四面八方而去。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晨曦微露的大道尽头,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即将在这片国土上激起层层巨浪。
     而同一日的卯时,京南秦淮河码头。
     吴弘业身着孔雀蓝盘领袍,带着“学政随员”周镳与“典籍官”沈棨,登上了挂着“礼部巡查”旗号的乌篷船。船尾的货舱里,缇骑们正将狼牙箭裹进绸缎,把账册夹在《论语》注疏里。
     开船时,周镳望着岸边码头上挑着“李府”灯笼的家丁,忽然想起王纪的话:“查贪腐如剥洋葱,每层都辣眼。吏部的考语、兵部的军籍、礼部的祭田,哪处都可能藏着猫腻。你们三个,便是要一层一层,剥到见血为止。”
     船篷外,沈棨正低声吩咐缇骑头目:“记住,粮库的账簿要看‘鱼鳞册与‘实征册的对缝,盐场的秤砣要校官衡——李嵩若敢动硬的,不必请示,先拿了人再说。”
     吴弘业已翻开《学政须知》,在“祭祀仪注”旁批注:“可借祭孔之名,封锁府学档案库,查乡试录取名册。”
     船渐入江心,周镳摸出李嵩的考语册,指尖在“才优干济”四字上重重一划。
     江风卷着水汽扑进船窗,带着江南特有的潮湿,却吹不散三人眼底的冷光——这场由三个衙门拧成的查案网,已悄然撒向应天的官场。
     半个月后,南陵县,青溪镇。
     这是一个偏远的小镇,依着一条清溪而建,镇上百姓多以务农和渔猎为生。
     镇衙不大,只有寥寥几名官员和衙役。往日里,镇太爷王有财虽不算勤政,倒也过得去,百姓们对官场之事不甚了解,只知道每年要交赋税,逢年过节给官差送些东西,日子便也算安稳。
     这日午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小镇的宁静。
     三匹快马停在镇衙门口,马上跳下三名身着青色巡按服饰的官员,为首一人年约四十,面容刚毅,正是督察院派往青溪镇的主负责人,姓周,名讳周正。
     王有财正在后堂午睡,被衙役叫

第112章 乡野惊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