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0章 京察风暴起[1/2页]

穿越后一直在种田 口天一凡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王纪捧着那本从黑沙洲漂来的账册,在督查院的烛火下枯坐了三夜。账册里“兵部尚书”的名字与李嵩的私章交叠出现,而几笔涉及甘北军饷的记录,旁注着一个模糊的名字——“冯家银”。
     “查冯家银。”王纪将朱笔重重圈在那两个字上,“此人必是连接兵部与李嵩的关键。”
     缇骑们撒网三日,才在通州的一个酒肆里抓到“年老体衰”自请辞官的冯修的爱徒冯家银。这人原是兵部的粮料官,因“过失”被罢官,实则成了兵部尚书冯修的“影子账房”。
     他被押到督查院时,怀里还揣着半张漕运提单,上面盖着的竟是兵部的官印。
     “招还是不招?”王纪将账册拍在他面前,烛火映着冯家银煞白的脸。他起初还想狡辩,直到王纪让人抬来一个木箱——里面是从他宅中搜出的金银,每锭元宝的内侧都刻着极小的“军”字。
     “是……是尚书大人让我做的。”冯家银的声音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每年从甘北军饷里截三成,换成漕粮运给李嵩,再由李嵩转卖倭寇。那些银子,尚书大人分六成,李嵩三成,剩下的……剩下的给我们这些跑腿的。”
     他这一开口,便如决堤的洪水。从兵部侍郎克扣驿站经费,到工部尚书虚报河工款项,甚至连宫中掌印太监的名字都被牵扯出来——那太监借着采办御膳的名义,将江南贡米换成陈粮,差价尽数流入私囊。
     “还有吏部文选司的张郎中,”冯家银抹了把冷汗,“他卖官鬻爵,三年里把三个知县的位置卖给盐商之子,光定金就收了二十万两。那些银子都存在城外的一座破庙里,用陶罐装着,埋在佛像底下。”
     王纪听得心惊,提笔疾书,不多时便列了满满三张纸的名单。他让人将供词誊抄七份,一份呈给皇帝,其余六份分送六部——这是要借京察之机,将这伙蛀虫连根拔起。
     建丰九年正月,京察的文书如雪片般飞入各府衙。锦衣卫与缇骑同时动手,兵部尚书府被围的那日,整条街都能听见金银碰撞的脆响。
     带头查抄的是周镳,他踩着梯子爬上尚书府的阁楼,见房梁上竟吊着十几个麻袋,解开一看,里面全是打成小块的金箔,足有三百多斤。
     而正房地下的密室里,金砖码得比人还高,墙角堆着的银锭发着冷光,几个校尉用扁担挑了十趟,才将第一层搬空。
     “大人,后院假山底下还有窖!”一个缇骑高喊着。
     周镳赶过去,见几个锦衣卫正用撬棍撬开石板,下面露出的木箱里,除了金银,还有整箱的珍珠玛瑙,最底下压着两本账册,上面记着“某年某月,送某王府赤金百两”,“某公公收玉如意一对”。
     这只是开始。
     查抄户部侍郎府时,搜出的田契铺满了整个天井,从江南到江北,共计三千顷良田。
     而那掌印太监的私宅里,竟藏着二十七个银窖,其中一个窖里的银元宝因堆放太久,边缘都生了青锈。
     最惊人的是吏部张郎中的那座破庙。锦衣卫挖开佛像底座,露出的陶罐一个接一个,倒出的银子堆成了小山。有个老校尉数到头晕,干脆用斗来量,整整八十六斗——折合白银十二万两。
     消息传到民间,百姓们聚在街头巷尾议论。
     有个卖菜的老汉啐道:“怪不得去年冬天,我儿子在甘北当兵,三个月没领到粮饷,原来都进了这些官儿的腰包!”
     皇帝看着王纪每日呈上的查抄清单,龙案上的朱笔断了三支。
     当看到“累计查抄黄金七万两,白银一百八十万两,田地五千顷”的总数时,他猛地将清单扫落在地:“这群硕鼠!朕的江山都要被他们啃空了!”
     雷霆之怒下

第120章 京察风暴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