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2章 秋闱见真章[1/2页]

穿越后一直在种田 口天一凡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九月初九,秋高气爽。
     南北两京十三省的贡院同时开考,鼓声在清晨的薄雾里传得很远。
     顺天府贡院外,周延儒穿着便服,看着考生们依次入场。
     每个人都要经过两次搜身:先解衣脱帽,由兵丁检查是否藏有夹带;再用细竹条轻扫发髻、靴底,连笔墨纸砚都要拆开验看。
     有个考生怀里藏着用油纸包的小抄,刚摸到门帘就被搜出,立刻被枷在贡院门口示众,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
     “大人,这样会不会太严了?”礼部侍郎有些不安,“往届虽也搜身,却没这般……”
     “不严,如何对得起那些因贪腐丧命的百姓?”周延儒望着贡院里升起的炊烟,“前吏部用科举作交易,咱们就得让科举变回筛金子的筛子,哪怕细如发丝的沙子,也不能漏进去。”
     考场内,陈子龙坐在狭小的号舍里,鼻尖萦绕着油墨和松烟的气味。
     拿到试卷时,他发现首页印着一行小字:“本场试卷共七页,缺页、涂改过甚者以舞弊论。”
     策论的题目果然如传闻那般,赫然是“论官吏贪腐之由与禁绝之法”。
     他握着笔,忽然想起去年在乡亲眼见的事:漕运官克扣赈灾粮,灾民们跪在县衙前哭,而县官却在府衙里搂着戏子喝酒。
     笔尖在纸上顿了顿,落下的第一句话便是:“贪腐之根,在人心之欲,更在制度之疏。”
     二十天后,乡试放榜。
     顺天府的红榜刚贴出,就有锦衣卫带着账簿来核对——每个中举人的籍贯、功名、师承,都要与各地学官报来的名册比对,稍有不符便立刻传讯。
     陈子龙的名字在榜尾,他挤在人群里,听见旁边两个举子议论:“听说这次放榜前,周尚书让人把所有试卷又重审了三遍,连错别字都挑出来了。”
     十一月初一,会试如期举行。
     与乡试不同的是,会试考官全是临时从翰林院、詹事府抽调的,且入闱前要签下“身家清白状”,若有亲属应试,必须主动回避。
     阅卷时,实行“分房阅卷,交叉复核”制:同一份卷子由三位考官分别打分,若分数相差悬殊,便提交主考官重审。
     周延儒作为监考官,每日只睡两个时辰。
     他戴着老花镜,逐份翻看复核的试卷,看到陈子龙的策论时,忽然停住了笔。
     那卷子上写道:“防贪不在惩,而在察;察不在密,而在公。使百姓能言、言能达、达则必查,则贪腐自消。”
     “这个陈子龙,有点意思。”他在卷首画了个圈,“让誊录官把这份卷子抄录三份,分送王都御史

第122章 秋闱见真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