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棠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束刚割下的稻穗:“陛下的旨意到了,让我们秋收后回京述职,准备在全国推广均田令。”
“是该回去一趟了,四个月前就说我祖父不怎么好了,本来都要回去了,结果七叔过来说是没事,再加上确实这边也忙着,就没有回去了,我都想他们了!”杨明汐拿着稻子,有些惆怅的看着远方,喃喃自语。
“是呢,回吧,祖父他们年纪大了,多回去陪陪她们吧!”陆锦棠握住杨明汐的手,两人一起拿着沉甸甸的稻穗,目光坚定。
杨明汐接过稻穗,金黄的稻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上,处处都是丰收的景象,处处都有百姓的欢歌。
而她的空间,也将伴随着这盛世图景,继续成长,孕育出更多的希望与生机。
梅亭州和他的弟兄们,普惠园的孩子们,还有千千万万掌握了农技的百姓,都将成为这希望的传播者,让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杨明汐想回家的愿望,又落空了,因为江南州的冬天突然来了,感觉刚刚秋天,转眼就已经到了隆冬。
江南州的冬天来得早,却没往年那般萧索。
雪落下来时,覆盖了金黄的稻田,也覆盖了农户们新盖的粮仓。
往年这个时候,流民们早已拖家带口四处乞讨,今年却不一样,家家户户烟囱里都冒着烟,孩子们穿着厚实的棉袄在雪地里追逐打闹,嘴里唱着新编的童谣:“分了田,领了种,秋收谷满仓,娃娃笑声响......”
杨明汐裹着厚厚的披风,站在普惠园的晒谷场上,看着孩子们帮着农户们翻晒粮食,脸上冻得通红,却笑得格外灿烂。
春桃已经能熟练地使用算盘,正在帮李老汉计算今年的收成。
“夫人,您看这张家庄的账,亩产比去年足足翻了一倍还多!”
梅亭州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冻得鼻尖通红,语气却难掩兴奋。他身后跟着几个长山村的守卫,如今都成了农技骨干,负责各个村落的收成统计。
杨明汐接过账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村的田亩数、播种量、收获量,字迹虽不工整,却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
最让她欣慰的是,那些标注着“本土优化种“的地块,产量普遍比用江南贡稻的地块高出一成多。
“这是咱们自己培育的种子第一次大规模收获,能有这个成绩,不容易。”杨明汐感慨道。
去年秋天那场卤水风波后,她便在空间的“育才田”里加急培育适合江南水土的本土稻种,梅亭州带着弟兄们在试验田里反复试种,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才有了今天的丰收。
“可不是嘛。”梅亭州憨厚地笑了,“李家庄的李老汉,今年收的粮食除了交赋税,还余了两担,特意送来一袋新米给您尝尝,说要不是您,他这辈子都不敢想能有自己的粮仓。”
正说着,李老汉提着一个沉甸甸的米袋,颤巍巍地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他的小孙子,手里捧着一束刚摘的腊梅。
“杨掌柜,陆大人,尝尝俺家的新米!”李老汉把米袋往地上一放,解开绳子,雪白的米粒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可是用您培育的新种子种出来的,熬粥黏糊糊的,可香了!”
杨明汐连忙让人接过米袋,又摸摸孩子的头:“好孩子,这腊梅真好看。”
李老汉看着晒谷场上堆积如山的粮食,眼圈一红:“杨掌柜,俺活了六十多年,就没见过江南有这么好的收成。以前租地主的地,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还不够交租子的,现在......”
他抹了把眼泪,“现在俺家不仅有吃的,还能给娃攒点学费,让他去普惠园读书,跟着您学本事。”
杨明汐心里暖暖的,正想说些什么,却见陆锦棠带着几个吏员匆匆走来,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喜
第137章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