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0章 壮族铜鼓?声波共振[1/2页]

地脉纵横录 等雪的冬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巴马盘阳河的晨雾裹着稻花香漫进坡月村时,陆惊鸿正蹲在百年老榕树下,盯着青石板上的铜鼓拓片出神。拓片上的翔鹭纹在露水浸润下愈发清晰,鸟喙指向的方位恰好与杨公盘天池中的指针重合 —— 这是他从西双版纳一路追踪的地脉线索,三十七片傣族贝叶经的空白处,都用朱砂点着个微型铜鼓记号,像串无声的路标,最终将他们引到了这片壮族聚居的喀斯特山区。
     “韦老爹说这鼓叫‘雷纹翔鹭鼓,是侬智高时期的遗物。” 格桑梅朵抱着个竹编簸箕从吊脚楼下来,里面装着刚从铜鼓表面刮下的铜锈粉末,在阳光下泛着青绿色的光泽。她新换的靛蓝土布褂子上绣着绣球图案,衣角沾着些暗红色的黏土,是从村后 “铜鼓洞” 里带出来的,这种含锰量极高的泥土,只有在强声波震动过的岩层中才会形成。“刚才用阿尼哥派的‘听声筒测了,这鼓皮的厚度差正好是三厘三,符合《考工记》里说的‘鼓腔厚一分,声传三里的古法。”
     陆惊鸿指尖捻起撮铜锈。粉末在指间摩擦时,竟发出细微的嗡鸣,与他怀里南宫氏地脉符的震颤频率完全一致。“不是普通的铜鼓。” 他从背包里取出块磁铁,当磁铁靠近拓片上的太阳纹时,纹路边缘的铜锈突然竖起,像被磁化的铁屑,“鼓身里掺了陨铁!壮族先民在铸造时,把天外来的‘铁石熔进去,让铜鼓既能导磁,又能传声 —— 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和地脉产生共振。”
     竹楼吱呀作响,八十岁的韦老爹拄着龙头拐杖走了出来。老人靛蓝色的头巾上绣着铜鼓纹样,腰间的银腰带是用七枚古钱串成的,每枚钱上都有个细小的孔洞,正好组成北斗七星的形状。“民国三十年,日本兵想把鼓抬走熔炮弹。” 老爹的壮语带着浓重的土话口音,格桑梅朵在一旁当翻译,“十六个兵抬不动,用炸药炸,结果鼓声震得他们口鼻流血,炮仗在手里炸了 —— 老辈人说这鼓有‘灵,能辨忠奸。” 他指着榕树下的石臼,里面还留着些黑色的炭粒,“每年三月三,要烧‘香茅草熏鼓,烟子顺着鼓面的纹路上走,能看出当年的收成好不好。”
     陆惊鸿突然注意到铜鼓边缘的乳钉。十二对乳钉按顺时针排列,间距精确到半寸,正好对应着十二地支的方位。其中 “子” 位的乳钉上,有个新鲜的凿痕,像是最近才被人动过手脚。“有人想破坏鼓的声纹。” 他用放大镜凑近观察,凿痕里嵌着些银白色的金属屑,“是锡铅合金,熔点低,敲击时会改变鼓皮的振动频率 —— 就像给琴弦垫了块松香,声音肯定发闷。”
     格桑梅朵突然敲响了挂在榕树上的小铜鼓。这是壮族孩童玩的玩具,直径不足一尺,但敲响时,韦老爹屋里的大铜鼓竟发出了轻微的回应,像远处传来的回声。“是‘共鸣!” 她眼睛亮起来,“大铜鼓的鼓腔是‘地鸣共鸣箱,小鼓的声音频率正好能激发它的共振 —— 阿尼哥派的经书上说,‘声气相通,如母子相唤,这两只鼓定是出自同一炉铜水。”
     韦老爹突然从神龛上取下本发黄的线装书。书页是用构树皮做的,上面用毛笔写着汉字,字迹歪歪扭扭,却能认出 “永乐年间”、“铜鼓镇脉” 等字样。“这是祖传的《鼓谱》。” 老人指着其中一页的音符,“说盘阳河的地脉像条‘睡龙,每年夏至用铜鼓敲‘醒龙调,河水会变清三天三夜。去年夏至,有伙穿西装的人来拍鼓,用的就是谱子上的‘锁龙调,结果下游的鱼死了一大片。”
     陆惊鸿迅速比对《鼓谱》与铜鼓纹饰。翔鹭纹的翅膀展开角度,正好对应着音符的高低;太阳纹的芒数,则代表着节拍的快慢。当他按谱子上的 “醒龙调” 在鼓面比划时,杨公盘突然剧烈旋转,铜镜反射的光斑在山洞岩壁上组成个螺旋形的轨迹,与巴马的地磁异常带分布图

第370章 壮族铜鼓?声波共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