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think>
第三章 老报亭的早报
巷口的便民报亭锈迹斑斑,玻璃橱窗里的旧报纸皱巴巴的,像被风吹干的树叶。早上五点多,报亭铁皮屋顶还在滴答滴答滴水,一摞《人民日报》就自己从报亭里头滑了出来。奇怪的是,这些报纸的日期永远停在 1983 年 6 月 15 日。卖报纸的李婶戴着老花镜,手哆哆嗦嗦地摸着报纸边儿,上面还沾着半个干巴巴的泥脚印。
这位老爷子名叫张守义,是个扎根在这座城市四十余年的老报人。他生于战乱年代,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即便自己没能通过读书走出困境,却始终将 “让穷孩子看到希望” 当作毕生心愿。退休后,他主动承包了这条巷子的送报工作,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油墨香送进千家万户。
“洛先生,您快瞧瞧这报纸。” 李婶递过来的报纸边角都脆了,用红笔圈出来的高考通知旁边,不知谁用铅笔写了句 “孩子,加油”。报纸上还能看见雨水泡过的痕迹,李婶叹着气说:“上周下暴雨,这报纸突然就冒出来了,上面红笔圈的地方,跟我老伴儿当年圈的一模一样。他总念叨,高考是穷孩子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
洛尘伸手摸了摸报纸,一股霉味儿混着油墨味直往鼻子里钻。突然,他左眼闪过一道银光,眼前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 1983 年那场暴雨的场景:张守义怀里抱着用油纸包着的电报和报纸,在满是泥水的路上拼命跑。他记得王建国是这条巷子里第一个考上县中的孩子,这封电报虽然带来噩耗,却也承载着年轻人走出困境的希望。结果脚下一滑,重重摔在石板路上,电报上 “第三中学 王建国 母病危” 的字都被泥水糊住了,可怀里的报纸愣是没湿。
其实,张守义就是在那场暴雨中
第220章 凑字数啊50[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