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6章 工业发展中[1/2页]

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 H凡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917年金秋十月,涯州岛的酷热稍褪,却丝毫未减儋耳州钢铁厂蒸腾的热浪。
     巨大的贝塞麦转炉如同不知疲倦的巨兽,日夜吞吐着矿石与焦炭,喷涌出炽热的钢水。
     第一批勉强达到炮钢标准的钢锭经过反复锻打、镗孔和热处理,最终变成了十几根闪烁着幽冷金属光泽的75mm山炮炮管。
     它们被小心翼翼地固定在测试台上,四周戒备森严。
     “装填!标尺XXX,目标礁石区!”吴刚的声音在试验场回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他亲自指挥着这次至关重要的实弹射击。
     “轰!轰!轰!”沉闷而巨大的炮声撕裂了海边的宁静,炮口喷出长长的火焰和浓烟。
     炮弹呼啸着飞向数公里外的目标礁盘,炸起冲天的水柱和碎石。
     观测员通过炮队镜紧张地报数:“一发近失!二发…二发命中!礁石碎裂!”
     连续五发急速射后,炮管被迅速冷却检测。工程师们围着通红的炮管,用卡尺、内窥镜仔细检查。
     片刻后,负责检测的德国技师汉斯抬起头,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用生硬的中文说道:“膛线…无显着磨损!无裂纹!变形量…在允许范围内!上帝啊,这真是…琼崖的奇迹!”尽管工艺粗糙,远逊于克虏伯原厂货,但这是从矿石到成炮,完全由琼崖自己生产的火炮!
     消息传到绥靖公署,邓贤重重一拳砸在桌上:“好!传令嘉奖所有参与人员!陈工,立刻组织力量,以这批合格炮管为基础,摸索稳定生产工艺!同时,仿制毛瑟G98步枪的生产线建设,提速!我要年底前看到样枪!”困扰已久的枪炮自产瓶颈,终于被砸开了一道裂缝。
     就在钢铁与火药奏响凯歌的同时,椰城郊外的琼崖第一制药厂内,气氛却有些凝重。
     技术总监林绍成,这位面容清癯、戴着金丝眼镜的留洋博士,正眉头紧锁地站在巨大的结晶罐前。
     量产线已运行数月,磺胺的产量还在攀升中,但林绍成追求的是极致的品质与成本控制。
     “林总监,第102批次的溶剂残留还是偏高,虽然符合最低标准,但距离您要求的国际顶级还有差距。”一名年轻的技术员报告道。
     林绍成推了推眼镜,声音温和却不容置疑:“磺胺是琼崖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更是战士们的保命符。一丝一毫的瑕疵都可能砸了招牌,甚至延误救治。我们必须优化结晶工艺,找到更廉价高效的溶剂替代品,同时提高苯胺的纯度。陈主任那边协调的化工原料,杂质还是多了点。”他口中的陈主任,正是负责民生与轻工业的计委副主任陈念和。
     陈念和此刻也在焦头烂额。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新建儋州盐场扩大生产的计划、推广改良木薯,这些高产、耐瘠薄种植的进展报告、筹建琼崖第一家棉纺厂的预算草案、以及保障制药厂、钢铁厂等核心工业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的调配方案。他既要确保三百万军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又要为工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轻工业原料,如棉花、油脂和劳动力后勤保障。
     “陈主任,椰城市民反应,新发行的建设券在乡下小商贩

第186章 工业发展中[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