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2章 ∶回溯[1/2页]

午夜当铺 红帽帽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我指尖抚过书脊,那股阴冷的触感依旧缠绕在指节之间,像是某种活物的呼吸,轻轻贴着我的皮肤。《禁物之典》三个字在昏黄的台灯下泛着暗青色的光,仿佛不是墨写上去的,而是从纸里渗出来的。我坐在老宅二楼的书房里,窗外雨声淅沥,屋檐滴水的声音像是有人在轻轻敲打门板,一下,又一下,节奏缓慢却从不停歇。
     这本书,不该存在。
     我翻动书页,动作极轻,生怕惊扰了什么。纸张泛黄,边缘微微卷曲,质地粗糙,带着一种久经岁月侵蚀的脆感。我凑近鼻尖一嗅,一股陈腐的霉味混着淡淡的药香,像是棺木里封存多年的香料,又像是某种祭祀用的草药,在潮湿的空气中悄然苏醒。墨迹是手工研磨的松烟墨,笔画边缘有细微的晕染,那是毛笔蘸墨过多、纸张吸墨不均的痕迹——这种工艺,至少要追溯到清末民初。
     可这本书的装订,却是现代的线装工艺,针脚整齐,棉线崭新,甚至还能闻到一丝胶水的化学气味。这不对。一本百年古籍,不可能用现代方式重新装订得如此完整,毫无修补痕迹。更诡异的是,书脊内侧的纸张边缘,竟有极细微的“生长纹”——像是树皮的年轮,一圈圈向外延展,仿佛这本书,仍在缓慢地“生长”。
     我猛地合上书,心跳如鼓。
     瓷偶就坐在书桌对面,它那双漆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嘴角微微上扬,像是在笑,又像是在等我继续翻下去。我买下它时,老人说:“它认主。”我当时只当是江湖术士的胡言乱语,可现在,我开始怀疑——是不是从那一刻起,我就已经被它选中了?
     我起身走到书架前,翻出几本关于清末民间器物的图录。瓷偶的釉色温润,胎质细腻,底款是“景德镇制”四个篆字,字体风格与光绪末年的官窑极为相似。更关键的是,它的面部表情——那种介于孩童与成人之间的诡异神态,正是民国初期民间盛行的“童灵瓷偶”特征。这类瓷偶,常被用于镇宅、驱邪,或作为冥婚中的“配偶”,传说中,若瓷偶开过光,便能通灵,甚至……寄魂。
     我忽然想起老人的话:“它等了你很久。”
     冷汗顺着脊背滑下。
     我回到桌前,再次翻开《禁物之典》。这一次,我注意到书页边缘有极细的纹路,起初我以为是纸张老化产生的裂痕,可当我用放大镜细看时,才发现那些纹路……是字。极小的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写在纸的纤维之间,像是有人用极细的针尖,一针一针刺进去的。我颤抖着读出其中一段:
     “瓷偶非偶,乃魂之舍。书非书,乃时之茧。三更子时,血为引,心为灯,可启回溯之门。然,回溯者,未必能归。”
     我猛地抬头,瓷偶的嘴角,似乎比刚才更弯了一些。
     我开始怀疑,这本书是否真的曾被“装订”过?或许,它根本不是被人装订的——而是从某段被遗忘的时间里,自己“长”出来的。就像树从土里长出,花从枝头绽放,这本书,是从时间的裂缝中,缓缓爬出来的。
     我翻到下一页,纸张突然变得异常柔软,仿佛活物的皮肤。我指尖一颤,那页纸竟微微起伏,像在呼吸。我强忍恐惧,继续读下去。
     “回溯之法,需以执念为引,以血为契。执念越深,回溯越远。然,每回溯一次,现实便薄一分。若执念不灭,现实终将如纸,被撕裂。”
     我忽然想起母亲。她死于三年前的那个雨夜,死因是突发心脏病。可我一直不信。她走得太突然,连一句话都没留下。而那天晚上,我分明听见她在楼下说话,声音很轻,像是在和谁交谈。我跑下去,却只看见客厅的灯亮着,茶几上放着一杯凉透的茶,茶面上,浮着一片小小的瓷片。
     那片瓷片,和眼前这个瓷偶,一模一样。
     我浑身发冷。
     难道……母亲的死,和这本书有关?和这个瓷偶有关?
     

第192章 ∶回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