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天光还未完全亮起,窗外的梧桐树影在灰白的云层下摇曳,像是一群无声低语的幽魂。我裹紧外套,独自走向市立图书馆。脚步踩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发出轻微的回响,仿佛身后有人跟着。我不敢回头,只觉肩胛骨之间一阵阵发凉。
图书馆藏在一条老巷深处,青砖灰瓦,门楣上挂着斑驳的铜铃,风吹过时,偶尔发出一声钝响,像是谁在轻轻敲打棺木。我登记了查阅权限,直奔民国档案区。那里的空气常年沉闷,纸张泛黄,墨迹褪色,每一页都像是从时间的裂缝中爬出来的遗言。
我翻找着“沈氏”相关的记录,指尖划过一行行模糊的铅字,直到看见那则1937年《申报》的剪报残页——标题赫然写着:“沈家幼女暴毙,疑涉南洋邪术”。
新闻内容简短却令人窒息:1933年夏,上海沈氏绸庄家主沈怀瑾之女沈念慈,年仅七岁,猝然夭折。死状诡异,面色青紫,口角溢黑血,双眼圆睁不闭。当时坊间传言,其继母为夺家产,暗中延请南洋蛊婆,以“子母降”之术害其性命。女孩死后,沈宅接连发生怪事:仆人夜半惊叫坠楼,账房先生上吊于库房梁上,连沈怀瑾本人也在一个月后突发心疾而亡。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家中仆役皆称,每至子时,便闻孩童啼哭自后院传来,循声而去,只见一口古井泛着幽绿水光,井沿上留有小小脚印,湿漉漉的,像是刚从水里爬出。
最终,沈家请来一位来自槟城的巫师。那人身披黑袍,手持铜铃与骨簪,闭目作法三日三夜。据传,他以“瓷胎封魂术”将沈念慈的怨魂封入一只特制瓷偶之中——那瓷偶通体雪白,眉眼与沈念慈生前一模一样,唯独双目漆黑如墨,唇角微扬,似笑非笑。
自此,沈家立下家规:每逢七月初七,须以至亲手足之血祭供奉瓷偶,香烛不绝,祷词不断。若有一年疏忽,怨灵必破封而出,血洗沈门。
我读到这里,手指微微发抖。纸页上的字迹仿佛渗出血来,耳边响起一阵细碎的拍掌声,像是孩童在笑。
而档案末尾,附有一张模糊的家族谱系图。我顺着血脉往下看,心跳骤然停滞——沈家最后一任继承人,名为沈婉容,正是我的外曾祖母。
那一刻,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母亲临终前的那个雨夜,病房里灯光昏黄,她躺在病床上,呼吸微弱,嘴唇干裂。我握着她的手,她忽然睁开眼,瞳孔涣散,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嘴里喃喃道:“……娃娃回来了……它来找我了……它一直都在镜子后面……”
我当时以为她是高烧说胡话,轻轻拍着她的手安慰。可现在想来,她的眼神那么清醒,那么恐惧,像是真的看见了什么。
我猛地合上档案,冲出图书馆。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细雨,雨丝冰冷,打在脸上像针扎。我一路狂奔回家,钥匙插了几次才对准锁孔。推门而入的瞬间,屋内一片死寂,连钟表都停了。
我冲进浴室,拧开水龙头,捧起冷水狠狠泼在脸上。水珠顺着发梢滴落,镜面起了一层薄雾。我伸手擦去水汽,镜中渐渐浮现出我的脸。
可……不对。
我明明站着,镜中的“我
第218章 ∶镜中之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