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2章 ∶档案更新[1/2页]

午夜当铺 红帽帽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民俗研究所新进一份档案:
     《关于“午夜邪灵娃娃”的田野调查》
     作者:林晚(已故)
     备注:作者于提交当日失踪,家中仅余一具破碎瓷偶,偶内发现微量人类脑组织。
     ——
     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黄昏走进那座被藤蔓缠绕的老宅的。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像谁在低语,又像某种古老的节拍,敲打在青石板上。我背着相机、录音笔和那本已经泛黄的调查笔记,手指微微发颤。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某种说不清的预感——这栋宅子,它在等我。
     我叫林晚,民俗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三年前,我开始追踪“午夜邪灵娃娃”的传说。起初,它只是地方志里一句轻描淡写的记载:“子时三刻,瓷面转目,唤名三声,魂归偶中。”没人当真。可当七起儿童失踪案都与一种相同的、手工烧制的瓷娃娃有关时,我无法再视而不见。
     这些娃娃出自一个早已废弃的窑口——青瓷坊,位于皖南山脉深处的“槐阴村”。村中老人说,那窑口在清末便已停烧,因窑主之女夭折,魂不散,附于未出窑的瓷胎之上。每逢月圆,窑火自燃,烧出的娃娃双目漆黑,嘴角微扬,仿佛在笑。谁若带它回家,三日内必见异象:先是听见夜半啼哭,再是镜中倒影错位,最后……人不见了,只留下一具裂开的瓷偶,内里空空如也,或藏有不属于任何登记在案的DNA样本的组织残片。
     我决定亲自前往。
     进村那天,天色灰得像浸了墨。村口立着一块残碑,字迹模糊,唯“禁娃娃入宅”五字尚可辨认。几个老人坐在祠堂前晒太阳,眼神浑浊,却在我走近时齐刷刷地转过头。没人说话,只有风穿过枯树的呜咽。
     我在村东头租了间老屋,房东是个寡妇,姓陈。她递钥匙时手抖得厉害,反复叮嘱:“夜里别照镜子,别应声,更……别让娃娃看见你哭。”我点头,心里却笑她迷信。直到当晚。
     子时,我被一阵细微的“咯咯”声惊醒。像是瓷片轻碰,又像牙齿打颤。我摸出录音笔,屏息靠近声源——来自墙角那口旧木箱。箱上落着一层灰,但我记得,我从未打开过它。
     箱盖缓缓掀开一条缝。
     里面躺着一只瓷娃娃。
     它约莫三十厘米高,穿着褪色的红肚兜,脸是典型的宋代仕女相:柳眉、凤眼、樱桃小口。可那双眼——漆黑如墨,没有瞳孔,却仿佛在动。我强忍恐惧,举起相机。快门声响起的瞬间,娃娃的头,转了半寸。
     正对着我。
     我猛地合上箱盖,背靠墙壁喘息。录音笔还在运行,回放时,我听到了三声轻唤:“林晚……林晚……林晚……”声音稚嫩,却带着不属于孩童的阴冷。最可怕的是——那不是我的录音,而是从笔内部传出的,仿佛有人早就录好了,在等这一刻播放。
     第二天,我找到村中最年长的婆婆,人称“守窑人”。她住在窑口旁的茅屋,屋内摆满未烧制的泥胎,每一张脸,都与我昨夜所见的娃娃一模一样。
     “你看见它了。”她枯瘦的手指掐进我的手腕,“它选中你了。”
     “什么叫选中?”我声音发紧。
     “娃娃要找替身。”她低语,“它本是窑主女儿,生时被活埋祭窑,魂不得散。她恨世人,恨父母,更恨那些笑着看她死去的人。于是她立誓—

第232章 ∶档案更新[1/2页]